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9月2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翠袖乾坤:從丁肇中到陳易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9-25]

余似心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最近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說話:「我所認識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拿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很多,其中很少是學校裡考第一名的。」

 童年從未考取得第一名的丁肇中,說自己「對唸書也特別沒有興趣」,可幸他有位學兒童心理的母親及思想開明的父親,讓他可以天馬行空地發揮其想像力。

 他說:「仔細分析一下,考試是考人家已經做過的事情,科學的進展是要推翻別人做過的事情。」

 的確,在考試制度中,分數的標準大多來自學生對既有知識的認知及記憶能力。能迎合如香港這等填鴨式考試制度的學生,無論資質有多好,創作思維也被窒息。今年會考放榜時,輿論一方面吹噓十優學生;一方面抨擊陳易希未能取得合格,批評者目光如豆,殘害年輕一代。

 試問香港自開埠以來,「出產」了多少位十優狀元?又有多少個陳易希?獲Intel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得到國際天文學會以其名字為小行星命名;到美國參與太空科研;獲科技大學破格收錄……狀元們之後的發展如何,他們為香港作出了甚麼貢獻,有人做過調查嗎?陳易希的成就對香港的貢獻有多大,大家是否細意想想?

 只是中學生的他便擁有崇高的國際科研地位,卻通不過會考一關,這說明了甚麼?答案只是對考試制度的譏諷。

 正如丁肇中所說:「在雨季的時候,一個像波士頓的城市,在一秒鐘之內也許要落下千千萬萬的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著不同的顏色,我們就必須找出那一滴雨。」他就是憑著這堅韌不拔的毅力,發現構成物質的第四種基本粒子——丁粒子,因而獲得諾貝爾獎項。

 以另一角度去看,陳易希不就是香港一滴與眾不同的雨水?我們期望香港也能培育出一位優秀的科學家!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