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0月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鄉愁如何可消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0-06]
放大圖片

吳潤凱

 鄉愁一旦縈繞在心,遠人常感不堪重負,生命中有了不能承受之重。因此,找到一扇視窗,透透氣,便顯得尤為重要。

 望鄉是消解鄉愁的最直接的方式。「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的動物性情敘述實際上影射的是遠人的望鄉情懷。但是,既是背井離鄉的遠行,故鄉往往是可望而不可見的,因此,所謂「北」、「南」,只是表明了一種感情的方向,而故鄉仍在思念的虛擬世界裡。孫萬壽《早發揚州還望鄉邑》一詩有句云:「鄉關不再見,悵望窮此晨。」詩題「揚州」即今南京,而詩人鄉邑在武強(今屬河北省),自然還望不到,其感傷盡在言外,唯有任憑思鄉之情充斥在整個清晨。

 借酒澆鄉愁也是一法。岑參說:「客淚題書落,鄉愁對酒寬。」(《送韋侍御先歸京》)白居易也說:「詩思閑仍在,鄉愁醉暫無。」(《偶宴有懷》)以酒寬慰鄉思,甚至喝得爛醉,鄉愁也只是暫時地離去。「借酒澆愁愁更愁」,偏偏這樣的痛苦才是永遠顛撲不破的真理。因此,歐陽修雖然說「非鄉況復驚殘歲,慰客偏宜把酒杯」(《黃溪夜泊》),可是他依然不得不發出「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夢中作》)的慨歎。這正是借酒與澆愁的困境。

 還是讓人捎信或者寄封家書回家吧。一方面可以暢說鄉懷,宣洩鄉思;另一方面也可以報個平安,寬慰閨中望月人。天寶八年(749年),岑參在前往安西的旅程上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乾。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短短二十八字卻極盡波瀾,可謂一波三折:前兩句寫詩人的思鄉之淚,這是「一折」;第三句寫馬上忽逢入京使,驚喜過望而遍尋不到紙筆,該如何是好,一悲一喜已蘊藏於七字之間,這是「二折」;末一句說,那就這樣吧,有勞您幫我捎個口信回家報平安就行了,「平安」二字舉重若輕,尤其揪心,這又是一折,構成「三折」。

 鄉書不可寄,且聽鄉人言。王維《雜詩三首》之一寫道:「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故鄉有人來,便急不及待地詢問故鄉事,可見心頭已佈滿了鄉愁。可是故鄉人的回答不僅不能消解鄉愁,反使人更為惆悵,王維接著寫道:「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愁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唉,又是一盤鄉愁的迷局!

 不只遠人有鄉愁,家人也有思念。於是,還鄉的叮囑就變成鄉愁的催化劑,還鄉也就成為消解鄉愁的最好的方式,雖然有時也不盡然。把李頻的《渡漢江》、賀知章的《回鄉偶書》與蔣士銓的《歲暮到家》連讀,從歸途到村口再到家中,無不備悉。《渡漢江》寫的是返鄉路上的心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詩人久在嶺南,經年未歸,思鄉急切,渡過漢江了,離家鄉越近,心情越忐忑,以至於不敢向家鄉的來人打聽消息,唯恐家裡有什麼變故。詩句語淺意深,不事造作,把還鄉的心理描摹得細緻入微,自然動人。作《回鄉偶書》的賀知章時年已八十六歲,因病還鄉,唐玄宗命臣僚為他餞行,並親自作詩為他送行。這樣的衣錦還鄉卻讓垂暮的賀知章更感潸然,他寫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青春作客,皓首還鄉,多的是「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的萬端感慨,少的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喜極而涕。兒童一「笑」鑄千愁,這麼多年過去,物是人非已成定局,對於老詩人來說,家鄉的鏡湖就顯得格外親切:「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蔣士銓的《歲暮到家》五首之第二首寫的是詩人到家的情景:「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歎風塵。」詩人終於在過年之前趕回家中團聚,甚感欣喜,但是當他面對拳拳母愛的時候,卻為未能報答三春暉而耿耿於懷,只能低聲回答母親的問話,說慚愧沒能在家侍奉母親,而不敢說出在外所受的淒風苦雨。詩人一「喜」一「愧」,道出遊子還鄉的複雜感受,可謂熨帖深刻。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