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羅蘭德簡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0-30]
放大圖片

 左起:羅蘭德、瑪利那、科努森

 羅蘭德與保羅.科努森(Paul Crutzen)和瑪利奧.瑪利那(Mario Malina)三位學者在上世紀70年代先後對臭氧層研究有突破貢獻,催化了大氣科學的發展,而共同分享1995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

 瑪利那及羅蘭德的主要成就是證實氯化物是破壞臭氧層的元兇。1974年,二人已指出人造的氟氯碳化物,如二氟二氯甲烷及三氟一氯甲烷等會在產品的使用過程中或壽命結束後,被排放至大氣中,由於此類人造化學物質化性極為穩定,會在大氣中快速的累積。當氟氯碳化物飄至臭氧層後,紫外光能將碳氯鍵破壞,釋放出氯自由基,氯自由基反覆地消耗臭氧分子。

 1972年,羅蘭德在某次科學會議中認識了瑪利那,而瑪利那表明想跟隨羅蘭德以光化學作為博士後研究題目,而瑪利那也選擇了有關於氟氯碳化物的題目。

 二人的研究結果分別在1974年和1975年發表,立刻引起學界的議論。在以後的20年,羅蘭德到各處演說,甚至數度在州政府及國會聽證會中作證,說明氟氯碳化物的危害。

 經羅蘭德和瑪利那的努力,1975年俄立岡州成為美國第一個禁止氟氯碳化物用於噴霧產品的州;1977年聯合國環境組織(UNEP)首次召開國際大會討論氟氯碳化物問題;1978年美國環境保護署全面禁用此類物質在噴霧罐中,及後世界各國紛紛制定一系列禁止氟氯碳化物和保護臭氧層的政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