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耀
電台廣播傳來宣傳本地種族融和的片段,聽罷頗有感受。內容大致是一位在港出生的南印度後裔小朋友述說她在港生活及交友的情況,說及因為她發覺外表及膚色與同學有點差異,再以此詢問家人方知她的家鄉原來在印度,又說她最喜歡的節日是中秋節,因為可以參加提燈活動和享受月餅的好滋味。聽她的故事絕非讀稿而是發自內心,廣播並沒畫面,如只憑聲音和內容判斷當以為她是百分百港人。
現今國際經貿活動頻繁、交通發達、旅遊業的促進及不同的提供及接受教育機會,任何現代化都巿都已經成為國際文化的熔爐,種族融和不單是客觀需要也是個必然的事實。說到底香港社會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視。同樣是外國人但對白膚的就明顯比黃及黑膚的客氣和禮貌。
回說那位在港出生但家鄉在南印度的女孩,其生活習慣和模式當與港人無異,就算有這麼一天她要回到印度相信也不容易投入彼邦的生活。至於那位女孩提到喜歡中秋節,湊巧當中也包含兩地文化的融合。印度在梵文就是月亮的意思,象徵皎潔的月色抱擁著這片土地,所以印度又稱為「月亮王國」。而最能利用皎潔月色美態的當選港人熟悉的泰姬陵。一方面固然是由於其浪漫的故事,沙傑汗在實現為愛妃泰姬修建了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泰姬陵後,卻被兒子奧倫澤布奪位,並將沙傑汗幽禁在阿格拉堡。從此他只能隔窗在月光下遙望泰姬陵的景色終其一生。而另一方面,對遊客而言最佳觀賞泰姬陵的時間當以清晨、日落和月色下。而其中又以每月月圓前後兩天月光之下最為淒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