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青年的形象應是青春逼人、充滿活力、幹勁十足。然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早前進行的研究估計,現時本港10至24歲的隱蔽青年多達18,500人,數字較2005年的6,000人,大幅上升逾兩倍。在這群隱蔽青年中,不乏高學歷人士,有的隱蔽期長達10年之多。值得思考的是隱青的湧現,到底是因為現今的青年「一蟹不如一蟹」,還是社會價值觀扭曲了他們的正常發展?【現代青年系列二之一】
有謂隱青的出現,源於泡沫經濟爆破,不少青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而選擇以進修作為出路。但當經濟復甦後,這群青年由於學歷偏高,就業市場未能配合,因而賦閒在家。
學歷高難入職 賦閒在家
有人事顧問指出,除了學術界及研究性工作,本港就業市場在入職之初,根本不需要太高學歷,加上青年在完成碩士或博士學位後,基本上已年近三十,不少公司認為他們難以配合工作而拒絕聘請。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就有這樣的一個個案,一名取得博士學位的男子,因找不到合適工作而頓感懷才不遇,導致7年足不出戶,靠家人接濟度日。
英國現時亦面對同樣的社會問題,當地約有一成青少年長期處於並非在學、進修及工作的狀態。而韓國亦不乏擁有學士或以上學歷的青年,因為學歷過高且沒有工作經驗,而找不到合適工作,只好賦閒在家。
家庭接濟 不願重投社會
亦有謂隱蔽青年,必須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才會出現,因隱青背後一定有經濟作為支援。經濟發達地區的家庭,生活水平普遍不錯,加上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即使青年不出外工作,家庭亦會接濟他們。究竟家庭支援,是否成了他們不願脫離隱青行列的催化劑?
不過,亦有社工指出,隱青出現主要是因為他們自信心過低。中大早前有研究指出,香港每年平均有逾千名學童輟學,當中差不多有一成是來自被視為學習環境較好的英文中學。有受訪的學生指出,由於課程過於困難,自己跟不上進度,而父母往往只懂責罵,令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現今社會亦普遍以學業成績及賺錢能力,去衡量一個人的成敗得失。以如此狹窄的標準去抨擊青年,又是否公平?在這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社會,精英文化成大勢所趨。然而,不是精英就是失敗者嗎?過度追求精英文化又是否是好事?
自我隔離 拒絕主流規範
從另一個角度看,社會對隱青似乎已有既定的詮釋,普遍將隱青標籤為愚蠢或懶惰,認為他們一無是處。可是,這樣的評價,對他們又是否公允?其實隱青並不一定懶惰,更有不少是電腦專家,只是內向,不願交際應酬,更有不少是受不起家庭、學校及社會的諸多規範和壓力,而選擇自我隔離。正如有青少年研究專家指出,隱青的出現,源於一種拒絕─拒絕社會上主流青年所訂下的模式和狀況。 ■本報記者 李浩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