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調查發現,有五成六受訪中學生有崇拜偶像,部分更出現不理智的追星行為。圖為Muse 2007年香港演唱會,歌迷投入觀看表演情況。資料圖片
【本報訊】(記者 李浩彰)青少年崇拜偶像明星的風氣歷來已有,追星的心態本來不難理解,但部分「極端粉絲」擁戴偶像的盲目程度令人驚訝。一項大型調查發現,受訪的中學生中有接近2成表示偶像一切「所作所為」都是對的;更有近1成的學生甘願為偶像「獻身」,希望與對方發生性行為,有個別學生因追星過度,經常缺席而停學。有社工指出,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稍遜,一旦沉溺偶像崇拜便容易出現不理智行為,故建議家長應好言相勸,避免直接指斥而引起反感。
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與香港基督教青年會早前就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為作出研究,以問卷形式訪問了1,041名中學生。結果發現,當中有5成6受訪者於過去1年曾有崇拜偶像的經驗,當中有1成2受訪者表現出極強的佔有慾,揚言不能容忍偶像跟他人談戀愛或結婚;更有近1成學生表示,希望能與偶像上床。此外,有接近2成受訪學生表示,偶像所說所做的都是正確的。
兩成稱偶像所做都是正確
負責上述調查的浸大青年研究實踐中心主任趙維生指出,曾接觸的個案中有部分已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例如到偶像家外等待36小時只為送上小禮物,更有學生因追星過度經常缺席而停學,「他們好似賭錢般,一旦沉迷便很容易傾家蕩產」。此外,亦有受訪者為接近偶像,特地當臨時演員。
他分析指出,青少年崇拜偶像的情況普遍,與他們缺乏身份認同有密切關係。他表示,香港社會名利掛帥,人與人之間常作出比較,而教育制度單以成績去評估學生,令學生容易產生挫敗感,導致學生自我形象低落。而且媒體經常渲染藝人風光的一面,令青少年覺得藝人是成功的代表,因而往往將偶像作為身份認同的投射目標,甚至將偶像的生命視為自己的生命而難以抽身,繼而出現不理智的行為。
趙維生指出,崇拜偶像的學生由於在家中找不到認同,因而才以偶像作為投射目標,他提醒家長應多留意子女的行為,但不宜對子女追星的行為直接指責,因此舉會引起青少年反感而拒絕聆聽。他建議,家長多聆聽子女需要,並給予子女關心,讓子女感到受重視,並從家中找到身份認同。
40%崇拜偶像重外表乏內涵
另外,調查又發現5成2受訪青少年表示,自己崇拜的偶像為歌星或影星,遠遠拋離僅佔16%、排名第2的專業人員。另有40%的學生認為,對於偶像的崇拜往往取決於其外表或衣著品味。趙維生表示,現象反映本地學生對於偶像的定義過份單一化,而且缺乏對內在美的重視。
社工:好言勸導免直斥不是
明愛德田青少年綜合服務註冊社工彭智聰指出,青少年在成長階段自我控制能力稍遜,當沉溺於偶像崇拜後便容易出現不理智的行為。他建議家長避免直接指斥而引起反感,並在適當的時候向子女提出輔導。
主辦團體為進一步探討不同地方青少年對於偶像的不同看法,分別在台北、廣州及澳門進行了同類型的研究,並擬就4地的情況作一比較,預料研究可在5月間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