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福建武夷朱熹紀念館
簡稱理學,是指中國宋朝以後由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發展出來的儒學流派,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祂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上帝等),而且祂是善的,祂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紛擾擾縱橫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所以如果無法收斂私慾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聖賢,還可能會迷失世間,所以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時完全進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時人慾已融入進天理中(滅人慾,不是無慾,而是理慾合一),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則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偏離天道了。
理學還認為,由於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通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
理學在中國古代又稱義理之學或道學,其創始人為北宋的周敦頤、邵雍及張載。繼後有程顥和程頤等人繼續發展,最終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這種理學常被稱為「程朱理學」,在元朝及其後的朝代中均為國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學的學者稱為「理學家」。
繼朱熹之後,明朝大儒王陽明(王守仁)將儒家思想再次推向了另一個極致—心學。(根據網絡資料編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