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阮克明(黃衫者),將其兄長阮安的骨灰撒進大海。本報記者梁祖彝 攝
【本報訊】(記者 潘頌禧)恍如細沙的骨灰,迎著風隨著浪,點點灑進大海,一切前塵往事,隨浪而逝。政府批准後,首次合法海葬昨在東涌舉行。11名先人的家屬,在東涌對出水域,送別親人。禱告、頌經及鞠躬等儀式過後,曾經是先人軀體的骨灰,散落海洋。短短幾分鐘,縱然比傳統葬禮簡單,但同樣牽動家屬的感傷。
政府日前批准在本港水域四個指定地方進行海葬,包括大嶼山對開的大小磨刀以東、南丫洲南面的西博寮海峽以南、塔門以東及東龍洲以東。提供海葬服務的「善心安養服務社」昨日率先安排11位先人,在大小磨刀以東海面進行首次合法海葬,猶如傳統葬禮儀式,家屬均帶備香燭、冥鏹及香燭拜祭先人。
中西儀式 莊重肅穆
近50名家屬及工作人員昨午先在東涌新碼頭上船,船程約需25分鐘。到達指定水域後,分為三節的海葬儀式,先以基督教及天主教形式進行。死者家屬在禱告及唱詩以後,家屬代表便將骨灰帶到船尾完成整個儀式。「好好上路呀!一路順風!」沉澱的骨灰,一點一點灑進大海,不留痕跡,不消半分鐘,隨之散在大海之中,海葬儀式徐徐結束。
最後,海葬再以道教形式進行,送別數名離世的先人。有家屬看到親人的骨灰,不禁眼泛淚光。道士唸經、家屬鞠躬及拜四角等儀式後,化成灰燼的先人軀體,亦隨著風向散進海中心。11名先人的海葬儀式,大約花一小時,載著傷感的客船回航。
負責今次海葬儀式的「善心安養服務社」註冊社工陳福志表示,海葬是一種環保及自然的死葬形式,「骨灰只不過是一些鈣質,等於將石頭掉落海一樣,只是心理上的影響而已。」他指出,當年實施火葬,是火燒人,曾有人加以反對,現在卻大受歡迎,相信海葬亦會在30年後得到廣泛使用。
對於政府不容許海葬儀式將鮮花撒進大海,陳福志直言規定「無聊」,促請政府盡量放寬條例及指定水域,例如將軍澳墳場對出的海面,並建議當局成立特定部門處理海葬事宜,加強宣傳市民對海葬的認識。而該服務社將會每年舉行兩次海葬,下次則為重陽節後的10月20日,費用2千元(包4人上船),事先需向食環署申請。
建議提供救生設備
同樣提供善終服務的明愛鄭承峰長者社區中心註冊社工鍾錦英及義工趙伯,昨亦有上船了解海葬情況。鍾錦英表示,中心有興趣提供海葬服務,惟儀式需要一定費用,希望政府協助綜援老人家及放寬更多水域。79歲的趙伯則說,海葬是其中一個死後安置的選擇,儀式安排恰當,但建議主辦單位可提供救生衣以策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