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門第教育的延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4-18]

雙 木

 門第教育不管是限於家族之內,或編錄子弟,嚴格言之,都跟出仕當官有密切的關係,缺乏為學問而學問的決心或風尚,因此許多略具規模的「私學」都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就被吸收,變成官立學校。例如南朝隱居於廬山的周續之便被延請去替宋武帝劉裕主持京師的學校。又例如大經師雷次宗也曾被延請去京師。「開館於雞籠山(今安徽和縣地方),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後來他雖然退隱廬山,還是被請了出來,住在宋明帝替他蓋的「招隱館」,替皇太子諸王講喪服經。

 更嚴格的有如北魏在世祖太平真君五年(西元四四四年)的命令,規定一切的貴族子息都只能去政府所設立的學校(太學)讀書,一般人就是為了傳授百工技藝也不許私立學校,而只許同自己的父兄學習。違者,師身死,主人門誅。相當嚴厲。依照這個規定,有形的教育必須由政府來辦理,什麼私家講學只能說是理想而已。

 但是理想歸理想,它在實際歷史中畢竟也落了實。士大夫社會對於私人的教育也許在內容中有了更動,但在形式上卻曾有所改變。因此,這種私家門第傳統的習俗在廣大的中國推展開來了。魏晉南北朝流行的類似封建莊園的「塢」、「堡」,像似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國家,在那裡,我們也常常看到學校的設立。這種學校自然是私人學校了。

 田疇便曾在徐無山(現在河北玉田縣地方)開闢一個近似陶淵明所說的「桃源」,「鞠躬以養父母」,百姓來投靠的在幾年之間竟然多達五千餘家。田疇除了定下各種法則,例如制定婚姻嫁娶的禮節之外,並且「興舉學校,講授之業,班行其眾,眾皆便之」,這就是當時私人興學的一個好例子。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