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4月2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武俠小說史的力作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4-28]
放大圖片

 這部大著,貫注了葉洪生、林保淳的心血。照片由作者提供

黃仲鳴

 夜翻葉洪生、林保淳大著《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喜甚。這是一部「大氣」的書,兩位作者搜羅了不少散佚珍品,再細研分析,為台灣繪了一幅精緻的武俠小說畫卷。其功,不可沒也。

 一九五零年代,大陸解放後,武俠小說隨絕。國民黨敗退台灣,舉凡在大陸地區出版的報刊,一概禁絕。但仍有不少名著,如舊派武俠小說大家平江不肖生、趙煥亭、顧明道、白羽、還珠樓主、鄭證因、王度廬、朱貞木等人的著作,仍有不少流落各城鎮的大街小巷,在租書店、小書店暗中流通。

 台灣當年的租書店,和香港可稱「雙璧」。幾個書架,街頭擺了幾張長凳、小凳,就引來了不少孩童,或看連環圖,或看武俠小說,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獨有的文化風景。那時梁羽生、金庸尚未出山,香港流行的武俠小說,除了「舊派」外,還有一班「廣派」武俠小說家撐場。所謂「廣派」,是滲以粵語來書寫的作品。作者群包括我是山人、念佛山人等。論武俠天地之廣之闊,台灣當望塵莫及。直至金梁橫空出世,台灣一眾武俠小說,更相形見絀。

 武俠小說之在台灣能興起,並非受了金庸梁羽生的影響。五十年代初,有郎紅浣、太瘦生、孫玉鑫、成鐵吾等;其餘如臥龍生、司馬翎、諸葛青雲、伴霞樓主、東方玉、慕容美、武陵樵子等,都是一九五六年以後陸續下海,專事武俠創作。至於古龍、則是六、七十年代的人了。形成台灣武俠小說得以蓬勃發展,葉洪生、林保淳指出,皆因「當時民主凋敝,百廢待舉,社會人心苦悶,缺乏精神寄託,被稱為『文化沙漠』。而武俠小說則能馳騁幻想,快意恩仇,提供心靈慰藉;兼以表彰節義,宣揚濟弱扶傾,對於大眾有一定的寓教於樂的作用,乃成為最經濟且又最受歡迎的消閑讀物。」

 這番話,用之來視香港,亦屬恰當。舊派武俠小說既禁絕,台灣作者遂應運而生,適應巿場的需求。此等作者因為曾浸淫「舊派」,受其啟蒙,視其為師,是免不了,有些更索性模仿人物故事、大段抄襲,反正在封閉的台灣,有誰可察覺?金庸梁羽生雖號稱「新派」,但亦深受「舊派」的影響,每有跡可尋。

 金庸便坦白承認,「自小就喜歡看武俠小說」,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近代俠義英雄傳》,曾令他『入了迷』,「而白羽、還珠樓主對我也有影響。」至於梁羽生的「羽」字,就因迷白羽、私淑白羽而取的名字。

 《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分年代來論述,即1951-1960、1961-1970、1971-1980、1981-2000四個時期,資料詳盡、分析細緻,是為特色;更廓清了非因金梁而台灣武俠小說興之說。確是大著。

 香港武俠小說史,誰可來寫?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