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3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快餐風行 損學童健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5-31]

 午飯的時候,與同學們聯群結隊踏進快餐店,叫一碟肉食豐富的快餐,一輪狼吞虎嚥之後,再嘆一杯冰涼透心的汽水。以上的情境,相信是很多學生每天午飯時的寫照。在這個講求節奏的現代社會,快餐文化似乎已成了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而社會對快餐的需求,亦令快餐店越開越多,市面上的食肆幾乎被不同的連鎖快餐店所主導,有小朋友甚至晚飯也寧願到快餐店而不吃自家飯。隨著快餐盛行,學童的健康亦響起了警號。

中文大學剛發表的一項調查顯示,本港肥胖學童比率在過去13年升近1倍,肥仔比率由11.3%增至22.5%,肥女則由8.9%增至16.8%,增幅驚人。即使將生活質素提高、學童營養較以往豐富等因素計算在內,將肥胖的標準調校為身高1.5米體重43公斤計算,肥胖學童的比率仍達14%,與93年相比仍增加了4成。

快餐始於二次大戰

 有學者指出,學童肥胖比率急升,與他們喜愛到快餐店進食有莫大的關係。回溯西方「快餐」(Fast Food)的興起,據說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關。戰後美國工業及經濟發展迅速,對勞動人口需求上升,婦女大量投入勞動市場,家庭缺少了烹調的主要人物,同時亦令社會追求簡單飲食習慣以爭取更多時間工作,故此,快餐便開始大行其道,慢慢成了現代社會的一個文化表徵。

 在外國,快餐通常是可以方便拿取的食物,不需要使用餐具進食,以避免需要使用餐具的麻煩,亦可讓繁忙的一族能隨時隨地甚或間斷地進食。中式快餐和美式快餐有所不同,一般皆需以筷子或其他餐具進食,不過會以用完即棄的快餐盒及餐具為主。

煎炸食物熱量高

 為了減少烹調的時間,快餐一般以煎炸的食品為主,而且肉多菜少,因而被視為垃圾食物。垃圾食物營養低,不過卻含有很高的熱量和一些用於增味、調色、防腐等的食品添加劑,成為導致肥胖的主要因素。中文大學醫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中心註冊營養師何敏舉例指出,小朋友每天需攝取1,200至1,800個卡路里,但1包中薯條的卡路里便高達300,佔了整天所需的25%,如再加上其他高脂食物,卡路里含量便很易超標。快餐的飲品,十居其九皆是汽水,更成了肥胖的「兇手」之一。

英國收緊垃圾食物廣告

 快餐店的大行其道,除了食物吸引小朋友外,廣告的影響亦不能夠忽視。在電視廣告中,不同的快餐店皆將其食品最吸引的一面呈現出來,而這些食品,當中不少是味濃味美然而卻是脂肪含量極高的垃圾食品。在每天重複播放的耳濡目染之下,很容易令小朋友將這些快餐食品定格為美食,甚至抗拒一些味道較淡然而較健康的食物。

 其實,世界上已有不少地方開始對快餐及垃圾食物的廣告作出監管。在英國,為進一步保障學童健康,當局有意收緊垃圾食物的廣告宣傳守則,除了現時已受管制的兒童電視節目外,更擬將互聯網,以16歲以下人士為對象的兒童雜誌及電影,禁止刊登麥當勞及可樂等廣告。台灣衛生署打算要求各家電視台,在學童看電視的高峰時段(下午4時至7時半),減少垃圾食物的廣告量,希望不要讓小朋友產生「快餐即美食」的單一思想。

 快餐的發源地近年亦對快餐所形成的不良文化作出反思及批判。在麥當勞的「原產地」美國,由垃圾食物釀成的癡肥災難遍佈全國,估計現時有超過6成美國人被界定為超重,每年約有30萬人因為過肥而早逝。情況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美國導演摩根史培洛(Morgan Spurlock)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態,連續30日狂食「麥記」拍成紀錄片《Super Size Me》,以喚起世人對快餐文化帶來之惡果的關注。若果香港對於飲食問題再不加以注意的話,肥胖問題有可能「超英趕美」!  ■記者 李浩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