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林賽香
如今已為人師表的香港青年鄭綺霞告訴記者:「這幾年,我去過內地最繁盛的上海,又去過落後的山區,兩個極端都去過,見到內地和內地人的確不停在變,變得快過香港。」
但也有些東西是不變的,珍藏在她抽屜裡一張發黃的紙,和紙上記載的一段兩地情誼:「這張紙是一位山區學童一直不捨得用、而又最貴重的東西,最後她用來寫信給我。她還成功學會我所教的英文字母,正確串寫自己名字。」
回歸前的香港青年,對於「國情」有一種似近還遠的感覺;但在五星國旗懸掛了十年後的今日香江,國情對於鄭綺霞,以及她的同伴梁秀慧、李家倫而言,已不再是報紙上冷冰冰的新聞,而是一個個能牽動情緒血脈的鎖扣,把香港與內地扣在一起。
97年,當五星旗在香港的上空飄揚,鄭綺霞雖說意識到「香港回歸啦!」但內心卻仍在為「我是誰?是中國人?還是香港人?」而掙扎。她說:「當時我連國歌都不會唱,身邊的朋友、義工隊員想到『中國人』,就只會想起劉德華,因為他有一首歌名字就叫做《中國人》。」貧乏的國情知識,令鄭綺霞在一次與韓國朋友交流中出盡洋相,被團中的北京青年代表有意無意取笑──身為黃皮膚、黑眼珠的中國人,連國語也一竅不通。
回歸初始 《中國人》是華仔的歌
自此她才意識到有了解中國國情的必要,「我好慶幸自己生在這個時代,可以看到九七前後的轉變,而且九七的時候,我又是青年時期,對好多事物都可以好開放地認識和接納。」透過參加香港青年協會組織的各種內地體驗團,始知神州的多樣性令人嘆為觀止;一個國家能擁有先進繁華的上海、北京、香港等城市,同樣卻存在許多落後的山區窮鄉,這就是發展中的祖國。
2000年參與山區義務老師的計劃中,一名女童更喚起她對中國國情的關心。記憶中的那間簡陋而黑暗的課室裡,迴盪著學童琅琅的讀書聲,每個學童都珍而重之地握著主辦單位派發的一張白紙,「其實那些紙好普通,香港到處都有,我一邊教他們英文字母,一邊叫他們在紙上寫筆記。」
踏足內地「中國人」是那張紙上的情
正當所有孩童都在認真抄寫的時候,鄭綺霞察覺一名8、9歲女童並沒提筆寫字,「當時我只是想,或許她聽不懂,所以一直沒有太理會她。」直至鄭綺霞離開那條村的前夕,突然那名女童跑到鄭綺霞面前,送上一封信,鄭打開後呆呆看著女童,內心泛起無比的激動,「原來,我發給她的紙她一直沒有用,就是要用來寫這封信給我!」
女童以稚嫩的筆觸,把鄭綺霞上課的情況一筆一劃繪畫下來。並在信中表示,「你是我的榜樣,我很想學好英文,希望有一天將知識教給其他同樣沒有機會學習的人。其實我初初都有點灰心,因為班上的同學學得很快,不過我相信『不放棄就是成功』,你看我會串寫我的英文名字啦,謝謝你。」
如今這張白紙已變成黃紙,但沉澱出來的情誼卻越來越濃,「我不斷做義工,助學,之後還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執教,都是這次經驗所激發的。」每當教書遇到挫折,鄭綺霞就拿出那封信,提醒自己不要灰心,總有一天學生是會感受到的。
青協廿年 致力人心回歸
廿載耕耘,換來萬眾青年的「中國心」,青協總幹事王䓪鳴廿年來舉辦多個「中華龍騰」系列活動,逐分逐寸拉近鄭綺霞、梁秀慧、李家倫,以及數以十萬計的香港、內地青年的距離,從不言倦,「人心的回歸不能急,十年時間還算短,我們需要逐步加深年輕人對國家的認識,需要持續推動未來社會主人翁去接觸祖國,火熱他們的心。」
一脈相傳,在王䓪鳴眼中兩地青年本來已是至親,「我們的活動就是要帶領青年,引發他們的情感,建立情誼,便能承先啟後地感染香港人和內地人,令這份情誼世世代代傳下去。」
回流港青:當中國人,我未夠班
九七前,海外回流青年李家倫擁有兩個家,一個在香港,一個在加拿大。十年後的今天,他的「家」遍佈全國各省,他說:「我去到每個省份都有相識的好朋友,好像每個省都有一個家一樣。」十年來無間斷地認識中國,認識內地人,與內地人接觸越頻密,越熟悉內地傑出新一代,他就越覺得港人應當自愧不如,「內地的年輕人好優秀,學得好快,現在我並不感到香港人叻過他們好多。」還自嘲自己當中國人,恐怕「未必夠班」。
內地人才直逼港精英
從決定回流香港第一天起,李家倫就意識到,香港的未來已跟內地掛了鉤,重新認識中國是他回流生活的第一課。於是從96年開始,他就參與內地義工計劃,「初時見到的內地,好落後,文化水平很低。但之後幾年每年我都會返內地幾次,親眼見證了內地飛躍的發展。」現任中華電力工程師的李家倫遊走神州,每到一個省份總會結識許多當地朋友,每次重臨,都有家的感覺,每次都感到「家」在變。最令他吃驚的,是內地全速栽培人才,「好似香港的競爭對手上海,我真係見到他們的專才好優秀,不論對自己所屬的專業,抑或是對中國的文化,他們都瞭如指掌,令我自愧不如。」比較香港與內地的專才,他認為香港專才並沒有佔多少優勢或「便宜」,因為內地專才實在學得很快,相信這也是內地經濟急速起飛的原動力。
「做中國人係一件好自豪的事」,十年之間李家倫的身份由一名加拿大籍港人,到今天已能挺起胸膛大聲地說:「如果有人現在問我,我會說自己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
回歸驚喜:遠方寄來毛澤東像章
乘搭了數小時飛機,剛考畢會考的梁秀慧終於能第一次踏足「北京首都機場」,那還是1993年。站在與外國相比設施簡陋的機場內,梁秀慧興奮的心情並沒受半點影響,身上每個細胞仿似充電,熱血運行全身。那種「這就是我們的首都」的認同感,直如與生俱來。
想不到,就此展開了她近十年斷續而漫長的「神州之旅」。箇中收穫亦非金錢所能衡量,尤其是段段真摯的友誼,「九七回歸當天,我內地的朋友就用不同的方法慶祝,慶祝香港返回大家庭。」
尋回「身份」甜在心
97年7月1日前夕,梁秀慧收到一份不大不小的神秘包裹,貼滿一個個中國郵票,當梁秀慧撕開包紙的一刻,見到一顆顆金光閃爍的毛澤東像章。定下神來,她才發現這份包裹是一名內地朋友寄來的,「那位朋友是我第一次到內地交流時認識的,想不到他會用這種方式,與我同慶回歸。」
香港與內地同胞本就是同一血脈,但政權卻把兩者分隔,藉著九七回歸,梁秀慧與六百萬香港人終於一起回復了真正的身份,她說:「那一刻真係甜在心。」
追溯起梁秀慧與內地一班朋友的情緣,有必要從93年參加北京內蒙之旅說起,「當時我第一次出門,甚麼地方都不揀就揀了返內地,不過之後才發現原來不是我揀這旅程,而是這旅程揀我。」因為當時報名參加這次旅程的人數眾多,梁秀慧經過重重面試,最終在數百人中,被挑選為30名成員之一。
這段經歷至今仍歷歷在目,「我們在北京住了七天,與好多高幹子弟所就讀的北京四中的學生交流,之後就到內蒙住五天,在內蒙的旅程是最辛苦了。」由於溫差大,氣候環境惡劣,令許多香港學生遇上適應上的問題,加上當時他們處事稚嫩,剛到內蒙車站已發生失竊案,有團員沒有小心看管,行李被盜去了。「這些意外沒有影響我的心情,而且兩地青年一混在一起,就算言語不通,好快都玩熟了,玩得好開心,臨走大家都捨不得。」亦因為這次愉快經驗,令梁秀慧特別鍾情於「神州之旅」,「咁多年來,一有假期我都會先揀去內地觀光,因為內地實在好大,每次去都會發現好多新事物。」
香港青年協會《中華龍騰》系列
■00年2月《龍舞長城》:5000名海內外青年在長城舞動3048米巨龍,打破世界紀錄。
■00年2月邁向新世紀研討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研討會,前瞻新世紀青年所關注的課題。
■02年7月《龍聲飛揚》:來自內地與港、澳、台萬名青年,以音樂及大型敲擊樂演奏,祝願祖國早日統一。
■04年9月《龍匯中華》:2000名青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世界華人青年論壇,探討中華青年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如何促進民族復興的使命和責任。
■06年4月《龍耀浦江》:逾千名來自香港、澳門、台灣的青年,匯聚上海舉辦論壇,並同舞一條中華龍,同唱一曲主題歌,展示兩岸四地青年的團結。
■06年4月《我們是一家》專列火車:1000名香港、澳門及台灣青年乘搭專列火車前赴上海,並就沿途歷史、人文景觀進行相關的學習交流活動。
■07年6月《龍聲鼓舞——萬人青年音樂會》:萬名來自內地、台灣、澳門和香港的青年,透過音樂會、舞龍活動共慶特區成立十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