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衍 榮
「宋鑒」更近更可怕
開封「宋都御街」的南端,是以北宋清官包拯的名字命名的包公湖,湖東為包拯「上班」的開封府,湖西為紀念他的包公祠。
「開封府」佔地六十餘畝,建築面積一點三六萬平方米,氣勢恢弘,巍峨壯觀,有正廳(大堂)、議事廳、梅花堂、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等五十餘座大小殿堂。與湖西的包公祠遙相呼應,形成「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壯麗景觀。
而包公祠則是金、元基礎上恢復重建的,佔地一公頃多,是一組典型的仿宋風格建築群。大殿內三米多、重達二點五噸的包公銅像格外引人注目,包公蟒袍冠帶,正襟危坐,一手扶持,一手握拳,彷彿要拍案而起。展殿內有包公出仕明志詩、開封府題名記碑等。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有北宋開國以來一百六十七年中一百八十三任開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唯有包公名下有一條深深的凹痕,是人們觀賞碑刻時總在其名下指指點點,天長日久磨出來的,它正是歷代人民愛戴包公的見證……
導遊的介紹文采飛揚,讓人有如身臨其境,可在讚歎喝彩之時,不知人們是否意識到,一個清官備受百姓推崇的社會,其實是一個十分可悲的社會?
趙匡胤上台後,為了防止政變重演,竭力推行皇帝高度集權,官員全面分權的政策。將軍權、財權、人權、行政權悉數拆分,而將官職、爵位、事權等一分再分。他疊床架屋,不斷地增設衙門官職,官位名目繁多,只增不減,有的掌握實權,有的享受「待遇」,虛虛實實,令人眼花繚亂,相互制約,互不買帳。這種官制,還被奉為不可變易的「祖宗之法」。可是,令趙匡胤始料不及的是,他搞的這套養官分權「建設」,既嚴重地加大了行政成本,使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百姓苦不堪言,又運轉緩慢,效率低下,「不給錢不辦事,給了錢亂辦事」,使賄賂成風。雖防止了政變,卻造就了無數貪官。有資料顯示,他的侄兒真宗即位時,文武百官為九千七百人,而到了第四個皇帝,也就是包拯生活的宋仁宗時代,一下子上升到一萬七千餘人,實際傳位才不過第三代!正是因為貪官多如牛毛,所以清官才備受推崇。
人們不難發現,「大宋」雖不曾發生過刀光劍影的兵變,宮廷故事也很平淡,但卻招架不住冗官如蝗和吏治腐敗,使國家在強敵面前,不堪一擊,一再乞和居然成了朝廷的看家本領!一代王朝,還有比這更加可悲的嗎?!
殷鑒不遠,「宋鑒」更近;殷鑒誤朝,「宋鑒」誤國;殷鑒官家畏,「宋鑒」百姓寒。
喟歎生沮喪,我放棄了一府一祠之遊,轉而選擇去翰園碑林和清明上河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