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凝望紫荊花,深情道一聲:你好,香港!
文:羅社管(本報駐山西記者)
2007年7月1日,大型數碼電影文獻紀錄片《你好,香港》借中央電視台,向中國內地數億電視觀眾隆重推出。這齣以香港回歸前後的基本史實和重要事件為線索的電影,講述幾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為香港回歸和繁榮穩定所做的歷史貢獻。擔綱該片總撰稿的山西文學院副院長、詩人潞潞,以文學的姿態介入香港這段難忘的歷史。潞潞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透露,《你好,香港》是第一部完整記錄香港歷史的紀錄片。
「對於一部只有100分鐘的紀錄片來說,漫長的歷史和重要的現實,都要恰如其分地放到這個容量裡。所以熟悉香港的歷史特別重要。」依然詩人的氣質,但並未採用詩的語言,潞潞平和而淡定地告訴記者。
要對歷史負責
潞潞說:「從地圖上看,香港是很小的一個點,一個彈丸之地,但它卻是世界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是全世界公認最有活力的地區。回歸這十年,香港發生諸如1998年的金融風暴、2003年的SARS、『七一大遊行』、行政長官更替等許多重大事件。加之,香港100多年的滄桑,從淪為殖民地到回歸祖國的艱辛歷程,史料豐富,歷史漫長,究竟如何表現香港不同階層市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這是我考慮最多的。」
「從去年9月開始,我做了兩個月的案頭工作。買了二、三十本相關的書籍,在國家圖書館複印了好幾百塊錢的資料,和中央港澳辦、中央文獻辦、有關史學專家分別訪談。最後形成的案頭資料超過一米。以前對香港的歷史只是框架性的了解,但電影需要細節,只有吃透了歷史,你才能從中發現一些歷史的細節。這樣才可以開始進入寫作。因為是歷史紀錄片,寫作過程中,我堅持的原則是尊重歷史,再現真實的歷史,決不可以杜撰,要對歷史負責。」
「任何媒體都需要以文字來表達,文學就是充滿了活力、創造力和感染力的文字。」詩的凝練與散文的神韻,足以幫助影視作品更加便捷地直抵觀眾心靈。潞潞坦誠:「最近幾年我『做』的電視片比較多,抗戰、三峽、《布達拉宮》、《揭秘大同萬人坑》以及這部關於香港的,都是重大題材。」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找上了璐璐,「他們覺得詩人寫的東西漂亮一些,而且詩歌語言簡練、跳躍性強,和紀錄片的要求合拍。詩人在語言上的創造性,也會豐富電視片的內涵和表現力。」
沒錢炒股買基金
回答記者關於「香港印象或趣聞」時,潞潞說:「我注意到,大家上巴士時都會排隊,人再多也不擠;從沒見有人吵架,大概也沒時間吵架,街上那麼多汽車也聽不到喇叭聲。我看到一個細節,一段路面維修,怕濺起的碎塊擊傷路邊的樹,會先把樹裹起來;我們看到成片的高樓,被告之是特區政府為低收入市民建造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香港特首曾蔭權就職演講時說:我會做好這份工呢,令人感慨。」
「我是生活在內陸省份山西的,感到香港人普遍富裕,穿得乾淨舒適,吃的講究,人們的精神狀態是開朗健康的,有一種生活的滿足感,也表明了對生命的珍惜和尊重。真希望我的家鄉也能變成這樣。」
在人類的精神創造物中,更多是速朽的,時代的喧囂聲裡,那些最耀眼、最響亮的往往和「不朽」相去甚遠。詩人和他們的作品,可能在所處時代是寂寞的、被人忽略的,但他們對生命存在的完美追求、對藝術形式永無止境的探索、對真理與文明的價值取向,在古往今來的寫作者中,均達到了極致和忘我的高度。
作為山西文學院的副院長,國家一級作家,潞潞卻是這樣的生活常態。他告訴記者,多年來一直從事文學創作,主要寫詩。「近年涉足影視,完全是偶然。不過還是很開心,影視寫作使我發現了自己的另一種能力,思維和眼界開闊了,獲得了一種社會的、現實的責任感。而且寫詩不能養家餬口,影視收入相對好一點。當然,不寫影視作品時,我還是在家看書多一些,比較安靜。我不炒股,不買基金,也沒有那個錢。我希望過簡單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