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網絡文化衝擊專業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16]
放大圖片

 ■Web2.0時代,網絡衝擊了傳統媒體,人們相信博客多於專業新聞。

文:健 吾

 今年6月,矽谷才子Andrew Keen推出新書《The Cult of the Amateur: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描述了在Web 2.0時代,科技如何對文化產生了可見可感的傷害。曾有朋友說他的新工作是「當Myspace遇上Youtube搭上Wikipedia搭上Google,食埋類固醇。」他就回應,這時代是「無知遇上自大搭上bad taste(低俗品味)乘以暴民話事,加上類固醇。」

 Keen是第一代科技人,他設立了第一代音樂交換網站audiocafe.com,令他賺了第一桶金,但他面對Web2.0這個由時代雜誌風雲人物──「你」主導的網絡文化,卻有很多話要說。

 現在全球第三位最高點擊率的網頁──Wikipedia(維基百科)主張「人民有權寫百科」,即是社會學家David Gauntlett寫有關Judith Bulter或是性別研究有關的幾個解說,與某位歌手的粉絲為其偶像寫的解說,兩者的份量都一樣。

 一方面,可能是所謂「知識共和」、「體現民主」。可是同時,也代表了這個世界已經沒有專業的文化。文化研究的博士生,與一個中三學生的份量相若。這些新媒體,讓業餘製作人取代了專業製作人。如Wal-mart安排了專業寫手為他們寫Wikientry,正是商家因美其名而開放機會,鼓勵新人為商品拍短片放上Youtube,為的是削減宣傳費,用業餘取代了專業的電視電影製作。

 美國有調查發現,六成多受訪者對「跟自己同年代的人」的信任感,多於「比自己更專業,年紀更大的人」,相信博客多於專業新聞報道。

 網絡媒體的廣告費已經超過了傳統媒體。即使《洛杉磯時報》一個在2000至05年就出了15個普立茲獎記者的新聞機構,都要寫本地消息和荷里活追星新聞吸引讀者。《華爾街日報》在今年1月把報紙的闊度裁短3吋,減少新聞的條數和剪走整個專欄。《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也裁瘦了1.5吋,並令記者要寫短一點的新聞,去照顧網上讀者的需要。

 網絡是非專業人士主宰的媒體。專業平面化、平民化,所帶來的後果,已經浮上台面。筆者讀過一本關於日本的書,作者介紹日本幾位重要導演和演員的時候,就是把日本版Wikipedia翻譯過去。那作者做過小田切讓或柴崎幸的訪問嗎?主流傳媒倚仗網絡,動不動開網聞版,三天兩夜有事發生就加一條「網民有野講」的附條。或是在網絡發生的事情,都可以變成新聞。

 由一個女孩子放一首歌上網很多人下載,到一個阿叔有一天心情不好發脾氣,也有一個跟明星歌手天天嗤之以鼻、與狗仔隊沒兩樣的年輕人拍下短片放上網多人瀏覽,傳媒又叫他「巴士判官」,把他塑造成網絡英雄。網絡文化的成功,往往是靠蠶食專業文化傳媒工作者辛勞的成果所致。

 再如,年輕人耳邊的iPod有哪首歌是正途得來?Youtube如果真的是全業餘掛帥,沒有世界各國的專業製作,被網民自發地放上網,又何來那麼多人看?有說香港每天點擊率最高的網站是Yahoo,第二位,是香港兩家論壇網。而第三位的,是有一個部分,提供BT種子,供人家下載歌曲電影的。

 而博客、民間記者更加是奇怪。有民間記者在報道事件時,同時「加入」事件,製造真相。電視台更加把那些用手機拍成的短片,一些質素根本是「不可播放」(non-broadcastable)的小畫面、小糾紛當成新聞第一手真相。跟性有關的資訊,在主流媒體被禁,但在一些Web 2.0短片交流網站中,就有生存空間。

 科技以人為本,人的生活是文化,科技自然會影響文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