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 永
看新聞得知,近期中國部分地區,特別是淮河流域洪水暴發,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僅次於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形勢嚴峻。今年的水災,截止到本月12日已經在全國造成8,205萬人受災,死亡403人,失蹤105人,緊急轉移安置31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550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19億元人民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不久,毛澤東就曾寫下「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心願。為什麼淮河這麼重要?
在古代,淮河與黃河、長江、濟水齊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南北朝後,中國的經濟中心從中原往南移,特別是唐朝中後期,北方藩閥割據,中央朝廷駕馭乏力,江淮地區就成了國家的經濟命脈:「賦取所資,漕運所出,軍國大計,仰於江淮」。有種說法更明確:「江淮熟,天下足」。
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淮河在創造財富時,也給中國人帶來災難。從十四世紀至十九世紀的500年間,淮河發生了較大水災350次,嚴重旱災280多次,均不足兩年一次。除了淮河水系的災害,還會發生「黃河奪淮」的災難。黃河奪淮初期的十二、十三世紀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35次;十四、十五世紀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75次;十六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50年間,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94次。
所謂「黃河奪淮」,就是黃河的入海口發生改變後,發生改道後,侵奪了淮河的流域。古代淮河水系,大體上是獨流入海的淮河幹流以及幹流南北的許多支流。但根據史料記載,黃河曾有數次侵奪淮河流域。1194年黃河第四次大改道,淮河流域的豫東、皖北、蘇北和魯西南地區成了黃河洪水經常泛濫的地區。
從1194至1855年,黃河長期奪淮達661年,這一時期,在中國的近代史上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元朝88年期間,黃河向南決口增多,淮河水系受到擾亂,水災日益頻繁。元、明兩代,均建都北京,為了維護大運河漕運的功能,在治河策略上,都是盡力防止黃河向北決口,以免危及運河。
明朝的治黃策略仍與元朝相似。為了維持大運河的漕運,盡力避免黃河向北潰決。治理黃河水患的官員採取的策略通常是遏制黃河洪水北流、把洪水分流入淮。於黃河北岸築太行堤,自河南胙城至徐州長一千餘里,阻黃河北決,迫使南行。在黃陵崗以下,疏浚賈魯舊河,分泄部分黃水出徐州會泗河,使得黃河主流繼續由渦河和潁河入淮。但由於黃河河床被不斷淤高,兩岸決口增多。萬曆時期黃河決口18次,幾乎年年決口。在明朝統治期間,淮河流域受黃河影響,導致水災災區下移到江蘇和山東。
清朝統治期間,黃河一旦出現問題,就把洪水全部經徐州南下疏導到泗水和淮河,於是洪水災區轉至南方,其中江蘇省受災最重,其次為安徽北部和山東。不過,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嘉慶期間,統治階層曾經竭盡全力治理黃、淮、運河,康熙和乾隆,都曾多次到徐州、淮陰和洪澤湖大堤等地親自巡視,並加指示。但短期治理卻造成了長遠的隱患:黃河河床不斷淤高,黃、淮、運河的水位日益抬高,洪澤湖大堤不斷延長、加高、加固。到道光、咸豐期間,黃、淮、運河已經千瘡百孔,難以救治。當時的治河總督,差不多年年更換,以懲處治河不力。清咸豐元年(1851年),黃淮同時發生大水。
黃河奪淮聽起來很複雜,如果通過大禹治水的故事來理解就容易很多。古代中國人認為中國的地形大致上是西北高,東南低,河水從西北流到東南,然後入海。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部落聯盟首領堯就召開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認為天下的水系都是從西北流到東南,應該是可以相互貫通的,就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他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裡去。
歷代政府為了防止黃河在北方氾濫,對國都帶來威脅,就把黃河的洪水引到泗水和淮河,再在淮河流域修築堤壩,防止淮河出現水患。這就是黃河奪淮的一種簡單思路。這種做法短期有效,但長期來看,使淮河流域產生了重大變化。一、淮河入海故道被黃河淤廢,從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被迫從洪澤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二、由於黃河奪淮,洪澤湖大堤不斷延長、加高、加固,形成了現在浩瀚的洪澤湖。三、豫東、皖北和魯西南等平原地區的大小河流,都遭到黃河洪水的襲擾和破壞,造成排水不暢,水無出路。四、洪澤湖以下的入江水道逐步形成,水位抬高,面積擴大,在自然水力沖刷和人工疏導之下,入江水道的泄水能力不斷擴大,而淮河下游運西運東地區的水災也日益加重。
這就是今天淮河流域特別容易發生洪水災害的歷史原因。
當然,除了這個歷史原因,也有自然地理因素。淮河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氣候上則會在一年內先後兩次經歷一南一北兩個汛期,壓力很大。
我國東部地區的主要雨季,在江南和淮河流域經過和停留的時間是6月下旬到7月中旬。因為此時正值梅子黃熟,因此又稱「梅雨」。7月下旬開始,雨帶北移,淮河以南地區進入高溫伏旱季節,以北的華北和東北則進入全年雨量集中的雨季盛期了。所以,淮河流域地跨南方和北方,加上降雨天氣系統路徑本身也有一定的南北擺動,因此流域中自然兼具南方春雨梅雨和北方盛夏暴雨兩個雨季汛期。所以從6月下旬到8月下旬,淮河流域72天時間內的降水量一般要佔到年雨量40%∼50%之多。特別是梅雨期間,遇到冷暖空氣都較強且持續時間又較長的年份,就會發生特大洪水。
歷史因素,地理因素,加上現代的環境生態惡化因素,使淮河的水災問題比其它地方更複雜。毛澤東當年「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心願看來不那麼容易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