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羊璧
談中國歷史上的大話題,如果以選十個題目為限,我想,大禹治水是首先的一件。
大禹治水,半歷史、半神話。很古老,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事情。面對大水,鯀用了堵的方法來治,不成功,禹用疏導的方法,成功了。
鯀用堵的方法,是很自然的反應。水來了,怎麼辦?快快築起堤壩把它堵住罷。是不是有效?要看當地的情況。如果水勢有限,把它堵住之後水又會有地方流去,那麼堵的方法是可以的。
但是那時的水,看來是規模非常大的。《孟子》上說:「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到處泛濫,這就不能只用堵的方法了,要了解全局,用疏導的方法,把水引導到可以引去的地方。禹這樣做成功了。
中國歷史上,常常要提到大禹治水,歷代都在談。二十四史上,大多有很重要的篇幅來談那一代的治水,可見治水與中國人的關係密切極了。二十四史這些史書上談的治水,主要是治河,治黃河,控制黃河之患。治河也會用堵,但根本上是用疏導。因為大水滔滔而來的時候,你堵了這裡,堵不了那裡,沒有法子用堵的方法完全控制大水。
大禹治水這個歷史經驗,主要的一點就是:要尊重客觀規律。
堵往往是人為意志,按人的主觀意願,堵這堵那。但是人的主觀意志不能無限地實現。不但中國古代的治水經驗如此,不久前我在星期天的BBC電台上聽到,英國泰晤士河要拆去堤壩(不知是哪一段,報道不詳),讓河水流向一些低窪的地方,看來也是這個道理。
堵的技術,現代是很高明的,要建多麼高大多麼堅固的堤壩都能做到,但是怎樣堵,怎樣引流疏導,還是要尊重客觀規律。鯀治水時,堵的方法,一定也是很高明的,用盡了那時的智慧,令人驚嘆,所以那時產生了神話式的故事,說上帝有一種「息壤」,是生長不息的土壤。鯀就是偷了息壤來堵洪水(見《山海經》)。不過神奇的息壤也不能改變客觀規律。
現在三峽的治水,應該是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建壩,用現代的息壤。希望合乎客觀規律,能夠成功。
談到大禹治水,我常常附帶生起一個想法:中國人很早就接受天下大一統的觀念。秦始皇雖然是個暴君,但是人們都認為他的大功勞是統一中國。天下應該大一統,是個普遍牢固的觀念。這個觀念,可能是從大禹治水時就建立起來的,因為治水這樣大的工程,牽涉到整片大地,要整片大地上的人們協力來做。在治水的過程中,人們普遍接受了大地必須一統的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