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2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古代名士與抗洪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20]
放大圖片

 ■四川省因為暴雨引發的洪水和山崩已奪去106人的生命。4架軍用直升機奉命前往災區內江,營救被困的1,100餘名村民。圖為內江隆昌的村民等待直升機的救援。 法新社

馬承鈞

 入夏以來,我國不少地區山洪氾濫、暴雨成災,抗洪形勢十分嚴峻。多虧國力日漸強盛和全國人民支援,抗洪搶險、重建家園得以順利進行,從中也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觸景生情,不免想起古代的抗洪英雄來。

 說起古代的抗洪英雄,首先會想起大名鼎鼎的大禹和西門豹。想當初黃河下游洪水氾濫,大禹帶領抗洪大軍抗擊洪水,他由過去以堵為主改為疏導為主,積極疏通山上積水流向平原,既減少洪水之災又發展農業生產。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戰天鬥地大公無私的精神感人肺腑有口皆碑,他後來繼舜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和夏朝的開創者,也是眾望所歸。戰國時魏國著名政治家西門豹任鄴(今河北臨漳)令時,積極治理漳河,嚴懲「三老」、「廷椽」及「豪長者」,廢除河伯娶妻之陋習,開鑿水渠、引漳水入農田,功績顯赫流芳百世。

 古代生存條件遠不如今,治理水患乃各級官員面臨的大事。古代名人從政者不少,抗洪英雄中自然也不乏文壇名流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當過杭州刺史,到任後他發現西湖很美,乃詩興大發,但夏天見湖水暴漲淹沒農田,又憂心如焚。白居易親自察看地形、了解民情,遂下令沿湖修建堤壩水閘,攔洪蓄水,既克服了杭城水患之憂,又解決了數十萬畝農田灌溉問題;他還派人疏浚李泌開鑿的六口井,引進西湖水讓杭州居民有淡水飲用……這一切為當地百姓帶來無窮的福祉,感恩戴德的群眾將這道長堤稱做「白公堤」。三年後白離杭州赴洛陽履新,臨別時全城百姓依依不捨夾道相送,白居易既感動又留戀,寫下「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詩句。無獨有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蘇軾,在杭州任太守時也在西湖旁有一項重大水利建設,這便是著名的「蘇堤」。

 提起蘇東坡,他在抗洪方面的功績又何止「蘇堤」一處?他每到一地任職,都將興修水利搶險賑災視為重頭戲。位於徐州的黃樓,便是蘇軾任徐州太守時為抗洪留下的標誌性建築。按古代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土可克水,土為黃色,蘇軾築黃樓有克制水患之意。黃樓於神宗元年(公元1078年)二月動工,歷時半年竣工。它建在徐州東城門首,高達10丈,阻擋了滾滾而來的泗水,從此徐州高枕無憂。蘇軾選擇九月九日重陽節舉辦黃樓竣工慶典,全城父老相擁而來,蘇東坡還即興賦《九日黃樓作》一詩云:「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黃樓新成壁未乾,清河已落霜初殺。朝來白霧如細雨,南山不見千尋剎。樓前便作海茫茫,樓下空聞櫓鴉軋。薄寒中人老可畏,熱酒澆腸氣先壓。煙消日出見漁村,遠水粼粼山齒齒。詩人猛士雜龍虎,楚舞吳歌亂鵝鴨。一杯相屬君勿辭,此景何殊泛青霅。」一座用於抗洪的黃樓,竟引來大詩人洋洋灑灑的不朽名篇。「碧水柔波,不盡黎民厚意;黃樓明月,長留太守清風」,黃樓上的這幅詩聯,充分表達了徐州人民對蘇軾的景仰之情。

 唐大文豪韓愈也是一位對抗洪有大功者。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皇帝憲宗迎佛骨入大內,韓愈直言不諱上奏《論佛骨表》力諫,惹憲宗「龍顏大怒」,一紙詔書將韓愈貶到數千里外的廣東潮州為刺史。韓愈雖對此耿耿於懷,上任後對當地的抗洪搶險卻一馬當先親力親為。初到潮州,正逢大雨成災、洪水肆虐,四周農田淪為澤國。韓愈親自冒雨出城勘察,只見北面山洪洶湧而來,頓感如不擋住山洪百姓受災將更慘重。於是下令全城總動員築堤防洪根治水患。身為父母官,韓愈騎著馬在城北上上下下淌水作記號,吩咐隨在做有記號之處,都插上竹竿,標明堤線,要求大家按竿標築堤。百姓聞訊前來,但見城北儼然變成一座「竹竿山」,於是群情激昂搶修堤壩,很快堵住了洶湧的洪水。從此潮州再也不患水災,百姓紛紛傳誦,「韓文公走馬牽山」的佳話也不脛而走,潮州「竹竿山」之名即由此而來。

 官至宰相的大文人王安石,也有抗洪救災的政績。宋慶曆八年(1048年)王安石出任浙江寧波(鄞縣)知縣,做了許多造福民生的好事、實事,他更親自率領一支由縣吏組成的水利考察隊,深入甬江、余姚江、奉化江及育王山、東海濱和桃源、青道、萬靈等鄉鎮,詳細了解水患及根治的方法。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王安石調集人力物力「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對寧波的江河湖海進行固塘築壩,既達到攔洪蓄水、灌溉農田之目的,又使之成為兼備養殖、供水和觀賞休閒的優美水域,讓寧波居民免受水患之虞、享受水利之福。千百年來,寧波(鄞縣)人民對王安石念念不忘,為他修建了「重恩祠」、「經綸閣」、「王荊公祠」等,今天在寧波東錢湖,還保留著王安石廟(現更名王安石紀念館),常年香火不斷……可見大凡身先士卒抗洪救災的官員,必定是「愛民如身」的好公僕;這樣的好公僕,無論古今,必定深得民心、受人敬重矣!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