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駐澳門記者王海濤20日電】澳門在路環黑沙遺址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4000年前的村落房址遺跡。據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與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考古學者最近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在原有黑沙遺址基礎上再有4項考古突破,最突出是首次發現4千年前村落房址遺跡,有利對遺址日後的保護提供重要參考依據,更可探索黑沙史前人類的生活面貌。
從上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路環黑沙遺址經由相關考察隊進行選點考古,各有發掘成果。於去年11月17日至12月31日期間,澳門藝博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與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組成聯合考古隊,獲澳門博物館專責人員及部分義工參與發掘,開展名為「黑沙遺址考古發掘研究計劃」,成為澳門回歸祖國後首次策劃的史前考古工作,也是繼1995年香港中文大學和澳門大學聯合考古隊在黑沙發掘工作的另一創舉。
港澳攜手 饒宗頤親任顧問
以國學大師饒宗頤任考古隊顧問、香港中文大學考古研究所博士鄧聰任考古隊隊長、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研究主任鄭煒明任考古隊副隊長,聯同港澳多所機構及考古人員積極展開發掘工作。是次考古發掘屬學術性調查,分成3階段,旨在調查並確立黑沙公園指定範圍內地下所蘊藏考古資源情況,為黑沙公園未來的發展提供參考元素;其次從聚落考古學角度,探索史前遺址結構形態,呈現黑沙人類居住環境和環玦製作情況。
考古隊伍最近完成出土文物研究工作,於今日下午3時在藝博館一樓演講廳舉行記者會,藝博館館長吳衛鳴、澳博館代館長陳迎憲及鄧聰、鄭煒明等出席,介紹考古調查詳情,其間放映發掘過程的珍貴片段。
半月辛勞 換四考古突破
鄧聰與鄭煒明表示,考古隊經過半個月的田野考古調查,共有4項考古突破:一是首次發現四千年前村落房址遺跡,在是次發掘的124平方米範圍內,發現兩至三處居住房址遺跡。其中以一號房址的保存較完整;二是探明村落房址的玉石作坊專業集團性質,普遍在灰坑出土石英、水晶飾物的製品,不乏石英水晶的石核、石片、毛坯等,料昔日的黑沙是專業生產環玦集團的聚落。
出土大量石英水晶飾物
三是首次發現石英水晶飾物的窖藏,其中一個灰坑集中出土石英水晶飾物製品近八十件,此種玉石作坊內的貯藏灰坑,是很值得重視的窖藏遺跡,同樣的遺跡在環珠江口以至全國各地甚罕見,對我國古代玉器作坊研究,特別玉器作坊定義概念的理解,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四是充分解決玉器科學史的重大問題,在此黑沙玉石飾物作坊,除出土環玦飾物製作原料、半成品、琢器、石錘及礪石外,更重要是旋轉機械轆轤承軸器的發現,顯見四千年前的黑沙居民已掌握使用機械轉盤穿孔的高科技。
陳迎憲表示,特區政府現正修訂新的文物保護法,除保護好法定古跡及世遺建築外,也對考古文物的保護作出明確規定,將參照國家相關出土文物法律,明確規定所有出土文物的所有權和分配權,使文物產生最大的研究和教育功能。
將進一步發掘黑沙遺址
陳迎憲與吳衛鳴均冀望早日移師有關出土文物於澳博館和路氹歷史館作展示,並將因應實際情況,爭取與不同專責機構合作,開展下一階段的黑沙遺址發掘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