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2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古墓書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25]

張春嶺

 盜墓的行徑歷來為主流社會所不齒。中國人素有「入土為安」的觀念,生前的功過是非任由後人評說去,但盜墓賊為了一己的貪念,連死人也不放過,硬要去墳墓中攪局,這不是傷天害理是什麼?然而盜墓如果與書法家的真跡墨寶相聯繫,則往往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三國時大書法家鍾繇,十分仰慕東漢蔡邕在書法上取得的成就。蔡邕能畫、工書,八分尤為精工。176年,他以八分體寫《尚書》、《周易》、《公羊春秋傳》、《論語》等五部經書,使刻工刻成熹平石經,立在太學講堂前,成為兩漢時期書法的典範。蔡邕還是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的鼻祖,尤其是《筆論》和《九勢》,論述了書法抒發情懷的藝術本質,揭示了書法之美的哲學根據,總結出了八種運筆規則。

 晉代虞喜的《志林》中載有這樣的故事:鍾繇見到韋誕有蔡邕的《筆勢》,他苦苦求索,韋誕就是不給他。鍾繇難過得竟捶胸以致嘔血,幸虧曹操的「五靈丹」,才使其脫離危險。後來韋誕死去,蔡邕的《筆勢》做了殉葬品。鍾繇就「盜發其塚」才把《筆勢》據為己有。從此得知「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的道理,由是書法更妙。

 也有人考證說,鍾繇比韋誕大28歲,又早死了23年,一個死人怎麼能去盜墓?況且,一個年長者去盜晚輩的墓,從情理上也說不通。鍾繇盜韋誕墓得《筆勢》一說,很可能是後世附會。但王羲之《題筆陣圖後》記載:「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繇墓,遂得筆勢論,翼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看來,鍾繇因為筆勢論,生前死後都得不到安寧。他的墨跡還和王羲之的書法一起,被後人從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中盜出。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也和盜墓有關。史籍記載,唐末五代軍閥溫韜任陝西關中北部節度使期間,「在鎮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難以倖免。昭陵內藏鐵匣,鐵匣裡盡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貴圖書字畫,其中最貴重的當推鍾繇和東晉時王羲之的真跡。打開一看,200多年前的紙張和墨跡如新。這些稀世珍藏,全被溫韜取了出來。但迄今千餘年來下落不明。為何千餘年來從未見真跡流傳?《蘭亭序》是被太宗身邊的人掉了包,還是仍在昭陵未被盜出?到現在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明代李日華《六硯齋筆記》記載了盜墓求丹得精美書法的故事。宋元佑初年,有一位名叫羅淳一的人入山修道。他經常聽茅山道士私下議論說:「陶隱居幽館之中寶藏甚多,有丹砂和奇書!」所謂「幽館」就是道人藏遺蛻的墓穴。羅淳一聽得有這樣的消息,忍耐不住,就學那盜墓賊的伎倆。一日他竟然打開了隱居幽館的墓道,鑽到裡面用火種照著細細觀察:只見鐵索懸一空棺,內存盂和鏡各一件,這些都是道士靖室中必備之物,再看墓壙環繞,相次成文。隱起壁上之文曰:「華陽隱居幽館,……息靈嶽以委跡,遊太空以棲神!」書跡頗為神妙,於是就臨摹下來,後來流傳後世。羅淳一盜掘陶弘景墓的目的原本是索求「丹砂異書」,而得到神妙書跡,這倒是意想不到的結果。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