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8月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查理斯大橋 見證布拉格650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8-02]
放大圖片

 ■每日在大橋上行走的人群川流不息,橋的兩側擺滿了琳琅滿目的藝術畫攤。

文:游以晴 圖:法新社

 眾所周知,捷克首府布拉格是歐洲文化名城,在其歷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的,是查理斯大橋(Charles Bridge),每年吸引了近400萬外國遊客到訪。

 在1841年之前,它已是往返布拉格東西兩面的唯一通道,促進了市內的貿易、運輸和交通,功不可沒。不過,查理斯這個名聞遐邇的名字要一直到1870年方被正式採用。

 好幾百年來,它背負了沉重的歷史包袱,見證了不少歷史重要事件,如洪水、外敵攻擊和爆發革命。國民看到大橋,就會想到自己國家的命途。

 大橋於上月9日度過了650歲生日,殊不容易,難怪全城市民大肆慶祝。

著名地標 全城投入慶祝

 查理斯大橋是布拉格的著名地標,將城市的東西兩邊連繫起來,全長516米,橋上共擺放了30個雕像作點綴,如耶穌受難像、施洗約翰像、聖奧古斯汀像和聖法蘭像等,藝術味道十分濃厚。

 置身於查理斯大橋上,古城布拉格盡入眼簾,令人嘆為觀止,難怪大橋每年吸引了近400萬外國遊客到訪遊覽。

 7月9日剛巧是大橋的650歲生日,全城上下大肆慶祝。一切慶祝活動由星期日下午開始一直進行。當時間不多不少踏正星期一凌晨5時31分的一刻,便是慶祝高潮,全城屏息靜待。在查理斯大橋的奠基石,布拉格樞機主教為整個活動主持典禮及祝禱,而市長巴費邦亦發表賀辭。

 為期兩日的慶祝活動,由演奏中世紀的古音樂到手工藝品,再由街頭賣藝到大型競賽,應有盡有,全城投入,別開生面,目的是要再一次營造查理第四世在位時布拉格的繁華盛世。

 市長巴費邦對是次慶祝活動歡喜若狂,表示過去從未有過這樣盛大的慶祝,令他非常難忘。他說:「查理斯大橋無疑是捷克全國之寶,而它的歌德式建築風格更是早已聞名全歐洲。」

天文星座 拼出動土吉時

 問題來了,為何7月9日凌晨5時31分才是慶祝高潮?原來相傳,羅馬國王查理四世對數字學一門學說篤信不疑。正因如此,他與星座學家和天文學家智囊團商討一番後,決定於7月9日凌晨5時31分開始動工興建查理斯大橋。

 根據月、日、時間合併得出9、7、5、3、1的數字組合,據說為查理四世將這個地理上分為兩半的布拉格城連繫起來的吉時。

 雖然不少歷史學家對這日期是否符合事實的真確性仍然眾說紛紜,但布拉格歷史檔案館館長勒雲卡卻認為,7月9日此日期,與查理斯大橋的奠基最符合邏輯的日期,十分吻合。

 除此之外,相同的數字遞增遞減的組合亦具有特殊意義,例如1357年這個特別年份,保衛大橋的其中一幢橋塔正是在這一年豎立。

熱點建築 遊客市民皆愛

 布拉格人對查理斯大橋有一種深厚的愛護之情。作為一座市內重要地標,歷史悠久,全城人民自然對其愛護有加。所以,當去年市政府宣佈,建議將大橋租出一晚讓某大企業舉行私營活動後,大批市民作出激烈反對,群情洶湧。最後,該計劃當然在意料之內被取消了。

 最近,不知哪裡傳出謠言說,政府將對橫過大橋的使用者徵收費用,此事立即成為城中熱話,令全城市民情緒高漲,對此做法非常不滿。

 大橋受遊客愛戴亦是意料中事,而對於市內居民來說,它更是日常生活的好去處。如在夏天旺季,選擇到大橋活動的人流之多,好比港人在除夕到維園花市趁熱鬧的情況一樣,擠得水洩不通。

 布拉格旅遊局局長洛霍尼表示,到訪遊客和當地居民往往不會只過橋一次,通常他們總會來回三、四次才會滿足而回。

見證歷史 不敵洪水戰爭

 布拉格的歷史上,先後在1784年和1890年,發生了破壞力極強的洪水。其破壞力不單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大量的洪水和碎石亦殘忍地毀壞了支撐大橋的拱陣。近年,大橋又一次不敵2002年爆發的洪災。

 再者,蓄意破壞公物的人實在無處不在,遠在歐洲的捷克亦不會例外。不久前,大橋亦同樣屢次被人嚴重毀壞,迫得政府在市內安裝了閉路監視系統,以起阻嚇作用。

 即使如此,事實上,這座偉大的歷史建築物坐落在布拉格分隔東西兩面的河上,一直因河水滲入橋躉而影響了整座橋的結構。

 當慶祝活動過後,大橋將搖身一變成為一個龐大的建築地盤。政府的原定計劃是將大橋封閉以盡快進行工程。不過,洛霍尼卻發動了十分成功的大型運動,遊說有關部門開放一道長廊,供大眾可繞過大橋而行。

 所以,市長巴費邦在查理斯大橋650歲當日的慶祝活動中語重心長地說:「我相信,我們所能對大橋奉獻的最好禮物,就是進行維修,以確保它的壽命盡量可以延長下去。」

 香港人,你懂得愛護屬於我們的文物嗎?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