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閒話:經典需要虔誠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8-28]
放大圖片

 ■香港書展,名作家于丹講述論語、莊子的生活智慧。 本報圖片

李豔華

 近年,國學的香火著實旺了起來,及至易中天和于丹走紅,古老的經典借助央視這一覆蓋面最廣的大眾媒體不斷地創造著出版界的神話。一時間,彷彿故紙堆中的每一行字都能衍生一篇高論,每一個典故都能挖出深刻的內涵。因了這些神話在先,導致眼下引經據典的文章數不勝數,彷彿不引用一兩句子曰詩云就無法表達出自己的學問似的。

 許多年前,曾有一句貶損洋博士的話叫做「言必稱希臘」。其實,「希臘」本身的確博大精深,真正的原因是改裝後的「希臘」早已不是原汁原味的真貨而成了欺世盜名的工具了。同樣,看看如今大小媒體上的國學熱、儒學潮,不正是又一個輪回嗎?當然,原因同樣不在經典本身,而是引用者雖多,認真讀過原本全本的人太少,致使閱讀此類文章不僅沒有行雲流水的感覺,反而與皮裡肉外的疙瘩相似。也許是市場催生的結果吧,在一些人眼裡,彷彿什麼都像衣服,什麼都可以剪裁,剪幾頁古書裁幾件文化衫往身上一披,儼然就是一飽學之士了。需加說明的是,筆者絕無貶低新國學大師的任何想法,反而認為這種借助現代傳媒手段普及古典常識的做法功莫大焉,只是感覺借勢而起的文章家們閱讀經典的方式似有偷工減料之嫌,在浮光掠影、急於出售的同時,恰恰忘記了孔夫子的諄諄教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經典是什麼?除了辭書上的解釋之外,相信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本文無力就此再扯一分支,只是想說,經典首先不是促銷廣告,它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龐大且深厚的根系,是一方土地經過幾千年滄海桑田沉澱下的發展原動力。挖掘它的有效養分提供不同時代前進的動力源,是每個時代有責任感的學者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經典是艱澀難啃的,又是複雜難辨的,它的產生有著與今天相差巨大的歷史背景,是一個獨立的良莠並存的龐大體系,不深讀就難以理解它的全貌,不走進去就難以感悟千年不衰的真諦。這是一個必須通過深層閱讀並剔抉擇的過程。學問的果是甜的,這誰都知道,但學問的根是苦的卻是首要前提,這裡面絕沒有催生劑、速成粉等添加料。如果僅僅依據社會思潮的變化,商人般地把握特定時期特定人群的特定期待,在淺層次閱讀的基礎上短平快地製造出大量經典新解讀,往淺裡說會助長學風的浮躁,戲說水煮的盛行;往深裡說,還有可能使斷章取義的陳習死灰復燃。

 其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心態問題,經典不是冰冷的化石,更不是古墓中價格飆升的文物。它是氣息綿長的不朽之魂,需要我們後人以極其虔誠的心態去召喚。放眼世界,經濟和文化都堪稱發達的歐洲,幾百年不曾斷絕的德國古典音樂就是那方土地旋律化了的靈魂脈搏在跳動。直到今天,每年的新年,那些久遠的音符依舊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響起,其原因就是被德國古典哲學和古典文學浸染已久的人們,懷著對先賢大師無比的崇敬和對作品的無限虔誠,使每一次演奏都能夠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找到新的感應甚至驚異。當來自世界的掌聲同時響起的時候,我們應該感到,這是經典對虔誠的回報,是先哲對後世的滋養。同樣,比歐洲文明更長的中國經典就像血液一樣在我們民族脈絡中流淌,珍惜這份遺產,發揚這份遺產,更需要一種虔誠的心態面對。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列國周遊四處碰壁時,我們可曾理解夫子的良苦用心?當把洞察人心世道的智慧留給後人而隱遁不歸的老子出關之時,我們可曾體會到青牛背上那個衰老的背影對後世的關懷?更不用說寫滿經驗教訓的《二十四史》,絢爛至極又歸於平淡的歷代詩辭華章。所有這些都是我們經典的骨髓,只有虔誠的心才能使其復原,也只有虔誠的心才能讓它復活。

 因此,作為熱愛經典尤其是喜歡引經據典的舞文弄墨者,如果真的想理解一下經典了解一些先哲,進而運用一點祖先的吉光片羽的話,那就老老實實回到文本吧,認真地感受一番背景,耐心地咀嚼一下詞句,深刻地體會一些內涵,千萬不要跟在「大師」的身後借機甩賣,因為只要是在傳播,就有一份責任。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