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Danny Clinch
文:黃載言
由攝影師(photographer)變成導演(director)的大有人在,就亞洲而言,近來較出位的肯定是蜷川實花—這位可謂出生自藝術世家的奇女子,父親為名導蜷川幸雄,母親是名女優真山知子。正當時下的年青人花錢在PSP或手機之時,高中年代的蜷川實花則把其利是錢投資在一台Minolta X700上,從此愛上定格捕捉影像。從高中時起至多摩美術大學設計系畢業後,蜷川實花一直醉心攝影,孕育出的風格由黑白至偏愛色彩濃烈的性格。2006年,她首次執導長片《惡女花魁》(Sakuran),把自身的攝影風格申延到電影上—複雜的構圖配上濃烈絢爛的紅,每個畫面的fullness、氛圍、美艷逼力的程度絕對教人陶醉。
與蜷川實花同樣的熱愛攝影還優而則導的Danny Clinch(二人更說得上是搖滾音樂的同道中人,因《惡女花魁》裡頭用上椎名林檎樂隊東京事變的歌曲作配樂),風格是相反地粗糙卻又內斂的攝影師。Danny Clinch剛出道時,只作為美國殿堂級攝影師Annie Leibovitz的實習生(編按:Annie Leibovitz的名作中,有約翰連儂與小野洋子的連體裸體《滾石》封面照),還替著名雜誌如Vanity Fair、Rolling Stone及Spin等作攝影師。其後Danny Clinch不斷跟美國的搖滾樂隊及樂手拍照甚至演出(替Foo Fighter吹過口琴),在2003年,他成立了電影公司Three On The Tree Productions,最近終於推出他的首部電影 —卻是為美國Grunge音樂鼻祖Pearl Jam所拍攝的2006年巡迴演唱會紀錄片《Pearl Jam—Immagine In Cornice》。
電影名稱解作「Picture In Frames」,與同樣熱愛音樂的鬼才Spike Jonze不同,Danny Clinch在拍攝手法較平實亦混合使用Super-8與高清DV,力求把搖滾樂的演唱會的獨特模式跟現場那「汗與力」的感覺再活現眼前。正如蜷川實花一向堅持菲林不用數碼相機一樣,過程中我們除了欣賞Pearl Jam的演出,也不時見主音Eddie Vedder手持Super-8反角度狂掃台下觀眾。而Danny Clinch的強項,必然是他了解搖滾樂及樂隊作業的流程,成功捕捉樂手台上的舉手投足。Danny Flinch鏡頭下的Backstage Footage,並不單是樂隊成員在巡迴時的閑暇訪談,還有他們的即場選曲會議、對演出城市的感覺等等,至結尾Pearl Jam選唱Neil Young的《Rocking In The Free World》將氣氛推至高潮,觀眾見證到的不只一個演出,而是一種整體搖滾音樂的態度。
當然,隨碟附送的照片集,更令人愛不釋手。
想想即使是一般演唱會的影帶,嚴格來說也是一種紀錄片,只是,我們給「紀錄片就一定要有大量第一身訪問」那先入為主概念所侵襲…… 且看岩井俊二的《市川崑物語》,觀眾就知道這概念並非拍紀錄片「硬規則」的一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