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大棚蔬菜之父王樂義 引領農民致富 豐富萬家餐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18]
放大圖片

 ■王樂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令億萬百姓的餐桌四季都活色生香。

文:本報駐山東記者于永傑、楊奕霞 圖:壽光市委宣傳部

 每當外地旅客路經山東壽光市時,都會對路兩旁銀海一般不見邊際、幾十分鐘也駛不出的蔬菜塑料大棚歎為觀止。而如今遍佈全國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正是從這裡被推廣到20餘個省市,讓億萬百姓冬天也可吃到各種活色生香的新鮮菜蔬,徹底結束了北方人冬季只能吃白菜蘿蔔的歷史。而中國第一個綠色蔬菜品牌,也是在這裡誕生。追根溯源,所有奇跡的創造都歸於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農民 —— 山東壽光三元朱村黨委書記王樂義。

 由於自然地理條件所限,三元朱村400畝荒嶺「種糧糧不收,種菜菜不長」,是一個集體積累僅有2,800元的貧困村。1978年,王樂義擔任村支書,一心想讓鄉親過上好日子的他「冒冒失失」地闖進山東農學院,請來園藝專家將400畝荒嶺改造成了「花果山」,菜糧豐收的村民從此吃上飽飯,有了閒錢。可王樂義不知足,一直想找一個土裡刨金的好法子。

三顧「茅廬」 請回致富秘方

 壽光當地有種菜的傳統,也有經驗豐富的老菜農嘗試在塑料大棚裡用燒煤保溫的辦法反季節種菜。但一冬天燒五六噸煤加溫也只能出些葉菜,無法長出果菜。

 為了克服塑料大棚的光照、保溫難題,使反季節蔬菜低成本、大規模、成批量生產,王樂義四處取經,3年內跑了6個省,大大小小的菜棚、溫室看了無數個,筆記記了幾十萬字。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偶然的機會,王樂義打聽到遼寧省瓦房店農民韓永山的大棚依山向陽,保溫好,不用燒煤,大冬天能出黃瓜。1989年大年初六,王樂義就奔赴韓永山家,三進三出,終於用他為百姓謀富路的真誠感動了韓永山,把自己連親戚都不教的技術傳給了王樂義。

 從瓦房店回到三元朱村,王樂義開始系統總結冬暖式大棚技術,並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對牆體、棚頂結構、大棚骨架、覆蓋薄膜、方位5個方面進行改革,研究成功了深冬不需加溫的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技術。

 胸有成竹的他召集群眾大會,號召大家建新式大棚,然而祖祖輩輩習慣靠天吃飯的村民非但無一人報名,還有人非議王樂義是異想天開。生長於斯的王樂義並沒有怪鄉親意識落後,「建一個棚得五六千元,一旦試種不成功,大家都得拉饑荒(欠債)」,他事後這樣回憶道,「但是這個頭如果能帶好了,再推廣起來就會順利起來。」

黨員帶頭示範 每棚進帳萬元

 身為村支書的他果斷決定,由村裡黨員帶頭試建新式大棚。當年10月,17個新式冬暖大棚在三元朱村建了起來,王樂義帶領17名黨員像照料孩子一樣沒日沒夜地粘在棚裡。12月24日,第一批越冬黃瓜上市,開秤每公斤20元。第二年入夏算賬,17個棚產黃瓜22,000斤,每棚淨均收入2.7萬元,而當時一個村能有一個萬元戶就已屬難得。消息一出,村民沸騰了。

 榜樣的力量帶來的巨大號召力,使全村第二年一下子上了181個冬暖大棚,戶均1個多,王樂義和17個黨員每人專門負責對十幾戶村民傳授技術、指導種植管理,「我給他們(17名黨員)下了死命令,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結果一年後,只有176戶村民的三元朱村,居民存款就達到了128萬元,而當時一個城鎮職工月薪也僅百元左右;三元朱村平均一畝土地創造出5,500元產值,轟動全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