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昆山花橋建設工地視察時,市委書記張國華(中)希望抓住大上海的溢出效應,集中力量發展商務園區。 資料圖片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吳嘉昊
張國華,昆山掌門人。要說他,不得不先說說他所掌管的這片土地。昆山,是數字昆山,這個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之首的江南經濟重鎮,以不到中國萬分之一的土地、萬分之五的人口,聚集佔中國千分之十九的到賬外資,實現佔中國千分之二十三的進出口總額,創造佔中國千分之四的GDP。昆山,亦是一個大儒昆山,燈影槳聲裡小橋流水中,咿咿呀呀的昆曲傳唱600年,依舊意味深長。
今年44歲的張國華,就掌管著這樣一座城市,事實上,在他2006年接任昆山書記前,他已經在這裡出任3年半市長。這個城市的點滴文脈已經浸淫入他的骨血,融合為他的氣質,折射成他的執政哲學。
張國華一身書卷氣,是80年代南京師範大學的畢業生,時至今日,看書仍是張國華最大的娛樂和愛好。掌管這樣一個經濟重鎮,這位當年主修生物的高材生如今天天與經濟和電子打交道,「站在這個舞台上,學習和思考已經成為一種工作需要,一種生活狀態。你必須要做到各方面都在行,才能挑得動昆山這個擔子。」
事實上,張國華的書卷氣一早已滲入其執政風格。昆山市府大樓的走廊裡,掛著這樣的一塊牌匾「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就是這種「學思」並重的智慧型政府,才會使昆山在上個世紀的外向型經濟大潮中脫穎而出,並在本世紀初快速崛起,坐穩中國縣級市頭把交椅。也正是憑著這種智慧,2006年初張國華提出「在擴大對外開放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在促進「昆山製造」向「昆山創造」轉變的同時,建立「昆山服務」的城市新品牌等系列新政,令昆山在新一輪的區域競爭中,踩著「世界工廠」的肩膀,醞釀出一場新的「蝶變」。
張國華的「自主創新」新政有一特質即「對外開放」。從當年的自費開發開始,「對外開放」就如同一個烙印深刻地印在了昆山經濟發展的大旗上,這股新鮮奔騰的血液,將昆山引領到外向型經濟的最前沿。這一開放優勢如何才能轉化為創新創業優勢,是現下張國華思慮的重點。
自主創新 對外開放前沿
張國華不久前提出的「三學」戰略,即是他為昆山樹立的發展新標尺:整體發展學新加坡,產業提升學韓國,自主創新學台灣地區。他相信,這些借鑒會使昆山進一步提升綜合競爭力,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繼續走在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