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四科學家 參與嫦娥工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21]
放大圖片

 ■「嫦娥一號」衛星1比1模型。

 【本報十七大報道組北京20日電】舉世矚目的中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即將發射,並預計將傳回關於月球的「第一手」資料。據此間權威部門透露,目前已有4名香港科學家進入繞月探測應用委員會,他們將代表港人參與研究嫦娥一號帶來的權威月球數據。這是中央首次公開邀請港人參與航空航天方面重要研究,權威部門預計香港今後將進一步深入參與中國的深空探測。

嫦娥一號升空後,預計將進行為時一年的繞月飛行,期間將對月球進行深入探測。權威部門表示,中國此番將「最大化」利用相關數據,目前已成立由122名科學家組成的「繞月探測數據應用委員會」,並有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擔任首席科學家。

原邀5教授 梁天培辭世

 據透露,共有5位香港科學家進入應用委員會,包括香港大學理學院院長郭新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助理徐揚生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陳炯林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與地理信息學系主任陳永奇教授(詳見另稿),及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梁天培教授。但是,由於梁天培教授不幸辭世,剩下4名科學家可代表港人分享嫦娥一號帶回的科學資料。

3位曾在美太空署任職

 據本報調查,這四位科學家堪稱「背景顯赫」,郭新教授、陳炯林教授和陳永奇教授均曾任職於美國太空署(簡稱NASA),並曾主持過相關工程。另外一位中大的徐揚生教授,則是中國高科技發展計劃航天遙科學及太空機器人領域首席技術顧問,目前正在主持研究中國新一代的微型智能衛星。

 據權威消息透露,目前中國關於嫦娥一號探月數據的使用政策已確定。中國將依照國際慣例,公開嫦娥一號所取得的部分數據,與國際同行進行合作研究,並希望以此取得更多的科學成果。

 據透露,中國已完成使用嫦娥一號傳回數據的相關規定。官方強調,中國的嫦娥工程是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工程,立足自主創新,但不排除對外合作。例如,目前中國與歐空局進行了聯網測控,今後還將進行相關合作。

中央冀建廣泛工作網

 權威消息指出,嫦娥一號帶回的數據,將保證國內研究機構優先使用,包括香港院校在內的中國各大高校、研究所可申請使用嫦娥一號獲取的相關數據。有關人士預計,具體政策將在不久之後對外公布。主管嫦娥工程的國防科工委官員表示,中央希望充分利用國家各方資源,共同利用嫦娥一號探測獲得的數據,對於今後探月工程,中央希望建立廣泛的工作網,動員全中國力量,推進國家月球探測和深空探測發展。

郭新:星體演化研究有建樹

 香港大學理學院院長郭新,著名天文學家。香港培正中學畢業,曾為加拿大卡加里大學物理及天文系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所長及特聘研究員。在星體演化及天文化學領域成就卓著,曾擔任世界天文聯會行星狀星雲研究組主席。他提出的行星狀星雲形成和演化理論,已成為當今天文學界權威恆星滅亡理論。還曾參與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及「紅外線太空觀測站」等多個太空天文衛星的觀測項目。

陳炯林:擅長大尺度計算

 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教授陳炯林,香港觀天會顧問、天體學專家。1974 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博士,1975-1980 曾任卡加里大學、皇后大學(加拿大)研究員,1980-1994任職於NASA,1994至今在香港科學大學工作,研究範圍包括天文物理、流體動力學、大尺度計算。

徐揚生:機器人技術專家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助理徐揚生,著名機器人技術專家。早年考入浙江大學(77級),獲學士、碩士學位。八九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博士學位。97年始,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自動化及計算機輔助工程學系。他是中國高科技發展計劃航天遙科學及太空機器人領域首席技術顧問,領導國家航天自動化與機器人方面的研究,並於北京建立首個國家測試基地。目前,正在主持研究新一代的微型智能衛星。

陳永奇:現代形變處理之父

 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與地理信息學系系主任、教授陳永奇,著名測繪專家。1961年9月至1966年9月,武漢測繪學院工程測量系本科學習,1980年12月至1983年5月,加拿大新不倫維克大學測量工程系學習並獲博士學位。他在GPS數據處理和變形監測數據處理等領域有較深造詣,被國際上譽為「現代形變處理之父」。據介紹,他還曾替NASA設計登陸火星的探測儀器。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