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如果說天水圍是悲情城市,倒不如說香港是悲情之島,不幸的家庭慘劇接二連三發生在這麼一個小小地區裡,大家都有著錐心之痛,這豈只是天水圍之悲?是我們的社會缺少了令人生存下去的支援、保護貧病弱小的能力?
試分析大多數的悲劇個案,當事人大都是經濟能力較低的新移民。本來香港讓更多中港家庭能團聚是最大的德政,但新移民有著不同的背景,在支援上特別費力。
我試從新移民最多的國家加拿大去看,為數不少的香港人及內地人都移民了當地。雖然當中不少人是專業移民及投資移民,擁有金錢及就業能力,但加拿大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及資源,從入境開始便有系統地去幫助新來者尋求居所、工作、學校及社區支援如托兒服務等,最重要的是提供多樣化的職業及英語培訓,使他們能盡快投入新生活,也清楚求助有門。
而香港為新移民又做了些甚麼?雖然有不少社區中心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我們的政府在規劃每天接收幾多位新移民之時,有否同時規劃為他們在安居樂業方面作出甚麼配合?是開了大門讓他們進來後,便自生自滅了?
悲劇中的主角,不少是嫁作港人婦,面對與原居地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及生活模式,有些人可能對所憧憬的港式生活失望;丈夫擁有的金錢價值在中港兩地竟有天淵之別;有些是老夫少妻感情面對重重考驗;有些人縱使不喜歡香港也不願放下面子回內地生活,於是走進了死胡同。
離鄉別井的滋味不好受,尤其是貧者。一個女性受到壓力時,最需要的是親人的支持,但這些婦女的親人大多在內地,常感求助無門。
加上,社會生活模式的改變令香港人變得更孤獨。以往公屋戶都打開門納涼,孩子在走廊玩耍,鄰舍發生問題都容易察覺,也產生良好的睦鄰關係。今時,大家都開了冷氣關上了門,孩子在家裡玩電腦遊戲。
我們難以單靠社會福利部門去關心關上大門與心扉的家庭,我想增加鄰舍關懷及團聚力至為重要,區議員們何不協助天水圍等公屋戶組成互助會,鼓勵大家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讓關心向我們的鄰居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