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閑話:語音規律中的「同化」現象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27]

黃良喜博士(香港浸會大學.英國語言與文學系助理教授)

 熱愛語言文化的人經常為青年發音缺陷感到懊惱,認為新一代貪懶導致文化出現流失。過分守舊的人,包括一些思想封閉的學者,甚至以古代韻書為令箭,胡亂斬妖除魔,結果矯枉過正,弄巧成拙,貽笑大方。香港人熱愛粵文化,至少近二十年有不少關心粵語正字正音的運動,而最近更有以何文匯教授為代表的「何氏音」廣受傳媒追捧。而何氏音因為審音內部有種種邏輯問題,加上與廣府人的發音出入太大,對何氏音感到反感的人也很多。(詳細討論可參閱王亭之先生《廣府話救亡》一書,或者登陸粵語文化傳播協會網站http://www.cantoneseculture.com)。

 其中有關於「革」一例,筆者覺得相當有趣,值得深究。何氏認為此字廣府話讀如「格」[gak],不可讀「甲」[gap]。針對這一點,王亭之《廣府話救亡》248頁和潘國森《正字正音》26頁提出反對,認為「革命」、「洗心革面」讀「甲」。王和潘的根據是語言是約定俗成的,既然廣府人在這兩個語境讀「甲」已經約定俗成,那就不可死跟古韻書,食古不化。這個看法雖開明可是欠缺語言學根據,筆者借此補遺,希望大家理解語言的一些內部規律,不可盲從權威千慮偶有一失的反自然準則。

 人類語言乃自然形成,不為一個或一組長老制訂,也不可能恆古不變。語言,除了詞彙上的約定俗成以外,絕大部分遵從發聲、辨音、訊息處理等認知規律。以「革」為例,在「革命」中之所以念「甲」乃發聲同化的緣故。「命」的首音是唇鼻音 [m],而「革」的尾音為 [k]。連讀時,在發出[k]的同時,雙唇很自然就會為[m]做好合口的準備。因為[k] 的發音部位在舌根,不影響雙唇的開合,雙唇因此可以自如地合起,結果就出現「甲」音。這種現象在語音學稱之為「同化」。也正是因為這種同化,所以「洗心革面」的「革」也讀「甲」,「面」的音首也是[m]。可是,「革新」、「皮革」就自然不念「甲」,因為在這些詞語裡,沒有唇音的語音環境,產生不了同化的變讀。

 同化的現象除了「革命」的例子以外還有很多:「塞車」經常讀如「蝨車」;「恆生銀行」經常讀如「痕身銀行」都是這種情況。「車」的音首是舌尖送氣塞擦音[tsh],影響了「塞」的尾音[k]而成 [t];「生」音首是舌尖擦音[s],影響了「恆」的尾音[ng]而成 [n]。此兩者一般被視為「懶音」,乃較現代的例子。較古的例子有「鰨鯊」,現在寫成「撻沙」。原來「鰨」[tap] 成了「撻」[tat]正是因為[s] 影響了[p]。時間長了,大家就接受它是約定俗成,而「恆生」、「塞車」因為只流行於青年,所以還未受大家接納。

 由此可見,廣府話是有自身語音規律的。正音時不可盲目參考韻書,因為韻書未必能全面收錄語音特點,古代韻書記錄的更未必是廣府話。另外,廣府話是有生命的,它存活在百姓的口中,所以會隨社會變遷而進化。

 正音時,不可忽略此點,否則語言就會僵死。你說,今天的人如果說話像一千年前的人一樣,會不會有點鬧劇的效果?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