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書評:空山•竹林•俠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29]
放大圖片

 ■《現代中文文學學報》八卷一期「胡金銓電影專號」

——胡金銓的電影藝術

文:鄭政恆

 今年是胡金銓導演(1932-1997)逝世十周年,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出版的《現代中文文學學報》八卷一期「胡金銓電影專號」結集了十多篇有關胡金銓電影的學術論文、導演的回憶錄、手繪、電影片目以及中外評論書目,可算是繼第廿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特刊《超前與跨越:胡金銓與張愛玲》、山田宏一及宇田川幸洋合著的《胡金銓武俠電影作法》和黃仁編著的《胡金銓的世界》之後,第四本全面探討胡金銓電影的書刊。

 據客席編輯陸潤棠所指,專號可分為三大焦點,分別是胡金銓電影與宗教、胡金銓電影中的美學呈現,以及胡金銓電影中的政治和性別議題。

 毫無疑問,胡金銓是少數具有終極關懷胸襟的華語片導演。書中陸潤棠和鍾玲都從電影《空山靈雨》著手,探討電影中的佛家宗教內涵,分析胡金銓電影的思想主題,二人都曾參與胡金銓《空山靈雨》的製作—陸潤棠擔任字幕翻譯,鍾玲則是監製—他們有第一身的體驗之餘,又能以學者的深度眼光去看胡金銓的電影,實在難得。有趣的是,似乎胡金銓不單單對佛家有興趣,梁秉鈞的文章〈胡金銓電影:中國文化資源與六O年代港台的文化場域〉也提及到胡金銓電影中的儒道佛思想色彩,可見胡金銓對中國宗教思想文化有廣泛的涉獵。本來,胡金銓還有意拍攝《利瑪竇傳》,可惜電影最終並沒有拍成。

 除卻宗教,書中更多的文章是關於胡金銓電影中的美學呈現。浸會大學的卓伯棠和吳昊都對胡金銓的電影語言有仔細分析,尤其是胡金銓在空間運用、場面調度以至影機運動和剪接上的獨特風格,以及他如何打破了時空的囿限,成就出創造性的作者風格。然而,吳昊將存在主義思想與胡金銓的電影《怒》混為一談,未免牽強,不若在宗教文化範疇找出胡金銓電影的思想內涵。

 羅卡的文章探索民間藝術對胡金銓的啟導,可是恰恰沒有提及改編自京劇《三岔口》的《怒》。然而,羅卡「從下而上」探討民間的戲曲、小說、藝術風尚、說唱文學對胡金銓的影響,觀點嶄新,觀察入微,除了形而上的宗教思想,原來也可以從市井文化的角度去了解胡金銓的取材與靈感來源。

《俠女》中的竹林大戰似乎是胡金銓最具代表性的一場經典戲,書中除了有逐鏡的分圖外,又有卓伯棠列出的解說,更有李歐梵的專論文章〈《俠女》與竹林大戰〉,引證竹林乃佛門的美學意象、武林的美學結晶、山水美學的意境、歸隱山林的意旨,更是書生修身養性之所。

 確實,再加上張建德、馬蘭清與洛楓三篇探討胡金銓電影中的政治和性別議題的文章,我們可從以上十篇論文全面了解胡金銓的電影藝術。若有更多原始電影資料的發掘,正可幫助開展新一階段的胡金銓電影討論。10月13日,《現代中文文學學報》「胡金銓電影專號」新書發佈會上,鍾玲、梁秉鈞、《大醉俠》一片的女主角鄭佩佩以及胡金銓侄女胡維堯等人的發言更令人感嘆——許多胡金銓的電影資料或在美國海外,或在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除非香港可與多方面加強合作,否則真是十分可惜的事情。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