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坊刻史:「黍離」的隔世之歎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09]
放大圖片

 ■荒廢的明中都皇城午門

朱智武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詩經.王風.黍離》

 這是《詩經.王風》中一篇膾炙人口的民歌,流行在當時的東周王城一帶。相傳,東周的一位大夫行經西周故都鎬京,見到昔日繁華無比的京城淪為一片雜草叢生的廢墟,莊嚴肅穆的宮室宗廟遍長禾黍,不勝感傷,在慨歎西周的淪亡之餘,即興作了這首《黍離》歌以抒懷。整首歌詞內容悲涼沉鬱,「一唱三歎」,這位東周大夫憑弔鎬京廢墟、心懷故國的感傷之情,一覽無遺。

 歷經千年之後,有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也發出了同樣的慨歎,寫出了一部對故都同樣無比感傷的優秀地理著作!這就是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楊衒之和他的《洛陽伽藍記》。

 楊衒之,北魏北平(在今河北完縣東南)人。生年不詳,約卒於北齊天保(550—559年)年間。曾任撫軍府司馬、秘書監、期城郡(治所在今河南泌陽縣西北)太守等職。他所撰寫的《洛陽伽藍記》是南北朝時期的地理名著,同時也是我國傳統地理學史上一部重要的城市地理志。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一時之間,文人匯聚、商賈雲集,作為都城的洛陽開始成為北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繁華空前。由於北魏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佛教鼎盛一時,全國僧尼有200萬,佛寺三萬有餘,僅京城洛陽一地就有佛寺千餘所。佛寺的建築,佛像的鑄造,更是竭盡一切財力、物力和人力,輝煌壯麗之極。北魏永熙(532—534年)末年,東西魏分立,東魏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諸寺僧尼,同時徙鄴。爾後東西魏長期戰爭,洛陽城歷經戰火兵燹,遭到嚴重毀壞。武定五年(547年),楊衒之有事重返故都洛陽,目睹過去繁華的洛陽城,此時已是「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面對斷壁殘垣零落在荒煙蔓草之中的殘破景象,他不禁追思往昔,感懷興廢,因而掇拾舊聞,追敘古跡,寫成《洛陽伽藍記》一書。書中飽含作者身遭離亂、心思故國的感傷情懷,今天我們讀來仍難免會有「黍離」之歎。

 伽藍,指佛寺,是梵文samgharama 的音譯「僧伽藍摩」的略稱。《洛陽伽藍記》的主題是記敘北魏都城洛陽佛教的寺廟和園林,因而取此名。該書雖然以記敘當時洛陽著名的佛寺為主,但對當時洛陽城的建制沿革、歷史古跡等記載非常詳細,可以說是一部以記伽藍為綱的城市地理志。該書首先在序中敘述了洛陽城所開的四座城門,以及城門名稱的沿革,然後按照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分為五卷,敘述當時洛陽城內外著名的佛寺,以及其所在里巷和方位乃至名勝古跡,兼及該寺建置沿革及其有關的遺聞軼事。壯麗輝煌的佛寺,巧奪天工的園林,洛陽城的宏偉繁華,猶如一幅精美的畫卷徐徐展現在讀者面前。

 此外,《洛陽伽藍記》還記載了孝文帝遷都洛陽、胡太后臨朝專政、爾朱榮叛亂、北朝分裂等一些史實,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對四方使節的往來、佛教在民間的傳播、外國沙門的活動、文人學者的故事,該書也有大量記敘,可見其內容之廣泛。由於其內容有不少都涉及地理方面,因此自《隋書.經籍志》以來,歷代都把它列入地理類。

 「潮打空城寂寞回,夜深還過女牆來」,那曾經絕代繁華、風光一時的京城在歷經戰亂兵燹的浩劫之後,宏偉壯觀的宮殿建築、巧奪天工的苑囿樓台幾乎被毀蕩殆盡,變為一座荒草叢生、野獸出沒的空城、廢墟。撫今思昔,怎能不讓人感慨萬千?這一幕在中國歷史上多次演出,因而就不難理解為何大多數的京師地理志在描述京城繁華景象的背後,總是透露出一股感傷與悲涼的氣息。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