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焯芬
金秋季節,香港大學教研基金會一行三十餘人,遊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也是創作年代最悠久的古代原址美術館——敦煌。蒙敦煌研究院李最雄副院長等盛情接待,親自帶領大家參觀一些目前仍未對外開放的「保護窟」、「維修窟」和「特窟」,使大家收穫良多,對敦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敦煌的第八十五窟是其中一個「保護窟」。窟內正在進行文物保護的重要研究,因此暫時不能向外開放。窟內的四面牆壁上,均繪上了畫工十分精細、色調柔和悅目的佛教壁畫,屬晚唐時期的精品,內容有淨土經變、法華經變,以及佛本生故事等。由於洞窟內正在進行較大規模的保護研究工作,因此沿著四壁搭起了兩層的平台走道;照明非常充足。團友們能在極近距離(約十公分)內細賞精美的壁畫,乃至畫中的每一個細節,因此印象特別深刻,觀賞後大家都讚嘆不已。
保護研究的焦點是洞窟周邊土層(礫石)內地下水中鹽份的遷移規律。敦煌地區雨量少;但偶爾下雨時,雨水滲入土層中,成了地下水,會把土層中的鹽份溶化。地下水慢慢地從土層的孔隙中滲流向洞窟的四壁,把鹽份也帶到壁畫上去,與壁畫的顏料產生了化學作用,因此會對壁畫造成很大的破壞。敦煌研究院正在進行減免這種破壞的科學研究。這個科研項目,除了國家有關部門資助外,還得到了美國蓋提文化藝術保護基金會的支持,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假以時日,必定能夠為保護壁畫作出重要的貢獻。
大伙兒隨後還參觀了第三窟、第八十六窟等一系列的特窟和精品洞窟。許多人對第三窟兩壁上的千手千眼觀音繪像和第八十六窟內周緻的壁畫維修工作,留下了特別難忘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