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回溯中日歷史 漫話世紀動漫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24]
放大圖片

文:李卓賢

 漫畫早已是風靡全球的流行文化。在香港,它除了令狂迷在每年一度的漫畫節逼爆展覽場館的玻璃門外,也可作為思想教育的工具,更是寬頻網絡商的宣傳材料。

 說「公仔書」是毒草,看來已是老一輩人過時的想法。當然在那個年代,又怎會有人想到這種「雕蟲小技」,今天會成為中外學者的研究材料或教學範例。一登龍門,身價頓升十倍?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周佳榮不僅自己看漫畫,更為學生開設「東亞漫畫史」,把漫畫納入了主流的課程。從歷史的視角看漫畫,不單沒有學究氣,更是趣味盎然,多姿多彩……

 對於你,漫畫又是怎麼一回事?

 周佳榮在童年時曾夢想當漫畫家,可是在一個漫畫不受重視的年代,父母總是會叫停,要子女「想也不用想」。畫畫不成,最後成為歷史學者,當中不知有沒有關係?

 漫畫這個理想,一直根植在周佳榮的意識中。兩年前,他在歷史系開設「東亞漫畫史」一課,深受同學歡迎,可能有人會想:漫畫,不過雕蟲小技耳,有何研究之用?可是周佳榮說,歷史研究有謂「萬物皆史,六經皆史」的說法,是沒有甚麼不能研究的。

 負笈日本的歲月,周佳榮身邊的朋友和老師也深為漫畫著迷,於是他想,究竟這種全民投入的東西應從何說起?

漫畫,你的名字是隻鳥!

 雖然中日韓三地對漫畫的稱呼相近,可是這個詞語似乎是起源於宋代的中國。周佳榮指,據說當時有一種鳥,總在河邊漫不經心地捕魚,動作瀟灑輕逸,仿佛畫家一揮而就,因此這種鳥被稱為漫畫。

 然而,為這個詞賦予現代意義的,還是把漫畫發揚光大的日本人。在18世紀,著名的日本畫家葛飾北齋第一個把漫畫說成「最異想天開的草圖」,他的《富嶽三十六景》畫出36幅富士山圖,更是一代佳作。

 周佳榮笑言,那種草圖就像張旭的《肚痛帖》,最漫不經心的簡單線條,卻成為傳世的藝術鉅作。

 後來在西方,漫畫有更明確的指涉:那是延續性的藝術,透過連續性排列的圖畫,表達故事。至此,漫畫漸漸建立了一個較複雜和全面的定義。

 浮世繪的畫風,可說是具備了漫畫的雛形,葛飾北齋更把他的作品集定名為《北齋畫集》。葛飾北齋的畫甚至浮世繪,更影響外國印象派的作品。梵高及莫奈,就是深受日本的浮世繪影響,多番嘗試模仿和參考它的風格。

 而動畫,就是會動的漫畫,把圖畫分成幾個部分,連續地播放。「漫畫不動就是漫畫,漫畫會動就是動畫。」周佳榮說。而卡通則泛指兩者,「通過簡單化令圖像效果更強化的藝術,形象的簡化達到形象的核心意義。」他認為,漫畫、動畫和卡通三者根本密不可分。

 「漫畫是會心的微笑,最要緊是心靈溝通。動畫是故事和感情表達,要利用共鳴的方式去虛擬世界。而透過畫家畫出來的,就是卡通的世界。」周佳榮作為「漫畫痴」,深深認同漫畫不止是孩子的東西,它影響著男女老幼,其影響力小則滲透社群,大則遍及社會,甚至有凝聚國民的作用。

中國動漫,虎頭蛇尾?

 中國動漫畫的源起,可追溯至明清兩代的板畫。曾組織「輔仁文社」的革命家,《南華早報》創辦人之一的謝纘泰,在報上刊載《時局圖》,描述19世紀中國的內憂外患,是中國第一幅時事畫。

 後來,時事畫演變成諷刺畫,1900年出版的上海《潑克》和日本的《日本笨拙》,就是著名的諷刺漫畫雜誌。這些畫作又吸收了西方的畫風,轉變成為四格漫畫,在1925年左右,成為中國的連環圖畫。

 不過,把中國漫畫藝術發揚光大,豐子愷可算是第一人。當時他從日本留學回國,受到葛飾北齋以及浮世繪影響,開始以毛筆繪製自己的畫作,表達對時局的看法,並將中國和日本的繪畫風格結合起來。

 而在香港,《財叔正傳》、《神犬》也是一些曾在華人社會爭相傳閱的作品,周佳榮記得,那是伴著他那一代人成長的讀物,同代出現的老夫子,更是香港作為樸素華人社會,漸漸進入現代化時所面對的矛盾寫照。

 時移勢易,香港人把這些畫作看成老土過氣,但現今中國社會改革開放,面對香港曾經驗的矛盾,這些漫畫重新在中國土地得到重視。

 在動畫方面,1961年《大鬧天宮》可說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經典動畫,除了因為它是中國首個自創的動畫以外,更對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有深遠影響。周佳榮記得,在手塚的個人自傳中,曾紀錄他為此棄醫從畫的經歷。可是在近年中國的動畫如1999年的《寶蓮燈》,甚至香港製作的《小倩》,都未能達到預期轟動效果,不復當年勇。

動漫文化 日本登峰造極

 當然,要談動漫發展,自然不能忽略震撼人心的日本漫畫。周佳榮認為,從浮世繪開始,日本已發展出有特色的漫畫,無論畫人像或者畫景物,也有一定的成就。當中尤以葛飾北齋最具影響。

 日本漫畫發展主要有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就是19世紀中傳統與西化的時期,繪畫以諷刺的時事題材為主,那時西方有一份名為《Punch》的漫畫書,即為《日本笨拙》,內容全是諷刺漫畫。

 第二時期是20世紀前半葉,像《黃金咕盧》、《野狗二等兵》等很多時是宣傳日本軍國主義的工具。但在這個時期,最值得注意的是樺島勝一作品《阿正的冒險》,可說是東亞漫畫影響外國畫家的證據,當時日本更流行一種「阿正帽」。H.G. Herge把它改變成「歐洲版」《丁丁冒險記》後,阿正沒有戴帽,松鼠改成一隻狗,在西方變得洛陽紙貴。

 這豈不是抄襲?周佳榮認為,創作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有時靈感不知從何而來,互相取材,不能一概視為抄襲。

 日本漫畫第三時期,是戰後平成年代至今日,當中最大特色,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鮮明二重性,最早的代表作,自然是手塚的《小飛俠》。周佳榮記得小飛俠最初是女孩來的,可是出版社建議手塚把角色改成男孩。直至晚年,手塚仍表明他不喜歡這個角色,可算是一個不能以個人意願去進行藝術創作的例子。

 後來日本相繼出現了《哥斯拉》、《鹹蛋超人》、《宇宙戰艦大和號》,全都很有日本色彩。

 當代日本動畫界,最重要的人物是宮崎駿,他的動畫在今天仍具影響力,由《風之谷》和《天空之城》開始,他已打響了名堂。周佳榮最愛的是天空之城那些機械人。在一個廢棄的世界中,機械人仍為過時的工作默默耕耘,令他很有共鳴。

 「漫畫最重要的是甚麼?那是代入感,你喜歡一樣事情總有理由,令你代入某個角色,成功的漫畫是會設計很多個角色,而令不同的人代入其中。」周佳榮說。

 「宮崎駿的《再見螢火蟲》是一套談戰時經歷的動畫。中國人最失策的,是我們在八年抗戰中受盡艱辛,卻沒有動畫去反映那時的經歷和令人感動的事情。

 日本民族為何能發揚動漫文化呢?周佳榮認為,這個民族強調延續性,比中國人更能保留傳統的東西。第二它有模仿性,更有很多文化重疊的現象。日本其實比任何民族更有危機感,因此也比其他國家更進取。在頻繁的火山爆發和地震下,他們感到這個世界不安全,因此經常有甚麼怪獸和超人等代入動畫。

香港,你起步沒有?

 為何動漫在香港這麼受歡迎?周佳榮想,那是因為香港和日本有很相似的背景。兩者都是一個島,地方細小,面對強大的文化夾縫。「兩者都自詡為經濟大國和金融中心」,可是在保有這種地位之餘,他們也很怕落後於人,以記者的說法,都是「落後恐慌狂」,面對著全球的挑戰,都對前路感到認不清方向。

 另一方面,香港和日本同樣有都市現代感,但兩地的市民往往希望在現代化以外,保留更多舊事舊物。在這種空間的轉變下,香港人既是空間的奴隸(住在細小的空間內),也是空間的主人(盡量利用空間的資源),在有限度的空間下,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但他們的創作力,又被現實所壓抑,結果香港人從中產生孤獨感,就算這個城市有再多的人,他們也感到孤獨。漫畫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它能填補缺憾,反映現實。

 2005年香港就發生了周佳榮形容為「1905年日俄戰爭翻版,誰輸了也是香港賠」的動漫大戰──美動畫《超人特攻隊》對日動畫《哈爾移動城堡》,沒有斗篷的超人對魔法老太婆,兩個動畫的主角並不討好,有很強的顛覆性,在香港受到歡迎。香港人總算是後現代顛覆性的表表者,卻由港人創作的《史力加》,也是一個醜陋的角色。

 動漫早已從虛擬世界入侵香港的現實社會,現在有不少品牌和機構,都找動漫角色作宣傳。甚至最近蝙蝠俠來港取景,受到注視,也顯示了香港是個容得下漫畫發展的地方。

 在香港,動漫有著勃勃生機,可是香港現今社會環境,實在難以培育新一代的漫畫人才。從周佳榮展示的一些報道,記者得知原來一個資深的動漫畫設計師,只有約1萬元的收入,僅等同於一個大學畢業生的薪酬。周佳榮指,近年來的漫畫家只有兩條出路,一是創作自己的品牌角色,像麥嘜;或者到日本等「漫畫發達」國家,像李志清那樣學成歸來。

 周佳榮記得,前特首董建華曾在施政報告中倡議發展漫畫創意工業,或許當時準備不足,未有太大成效,可是現在應是一個很好的時機。趁著創意工業的議題興起,漫畫應該在這個社會中得到更多重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