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尉瑋 圖:由香港藝穗會(Fringe Club)提供
當大家對中國內地劇場的印象仍停留在「北京人藝」或是《茶館》、對內地「先鋒」或「實驗」劇場的認識仍停留在孟京輝、李六乙等名字上時,新一代內地年輕劇場人正用其充滿個性的創造方式掀起小劇場風暴。
資深藝術行政人員鄺為立,十多年來在中國內地發掘各類藝術形式,親身體驗了中國藝術由保守到開放的現代進程,也親眼見證了中國年輕小劇場的崛起。
今年,作為2008乙城節的客席節目策劃人之一,鄺為立策劃了「創意中國——後九七之秀」,帶來五個97年後才建立的、來自五個不同城市的內地小劇場團隊。在迥異的表演方式與獨樹一幟的自我風格中,讓看慣了外國新銳演出的香港觀眾體會「不一樣的中國小劇場」,也藉機思考當代中國非主流藝術發展的可能圖景。
中國也有小劇場嗎?如果記者問出這個問題,鄺為立一定啞然失笑。不過,他可能一早習慣了這「哭笑不得」的感覺,因為當「中國」與「小劇場」聯繫在一起時,現實總是出人意表。
小劇場=小型劇場?
1995年鄺為立初到內地工作,曾在英國里茲大學進修戲劇碩士的他,對「小劇場」的概念自然不會陌生,但那次工作經歷讓他親眼目睹了中國藝術界對於這一現代劇場概念的誤讀。
「那時我剛到內地,感覺內地並沒有小劇場,只有『小型劇場』—相對於大型劇院的小型劇院。當時和很多名導演及劇場人聊天,發現他們把小劇場和小型劇場混淆了,他們覺得應該支持小劇場的發展,是因為當時的劇院開始出現四百個座位的小型劇院,需要一些可以擺在這些劇場中的演出。」
那甚麼是小劇場?「小劇場是現代話劇的一種方法,用比較簡潔的方式來創作。演員不用很多,製作費不用很多,作品著重創意,從傳統和主流的方法中去發掘一些新的東西。這是西方,或是八十、九十年代香港、台灣小劇場運動的一些很重要的東西。小劇場的特點,在其輕巧靈活,和其與主流之間的互動關係。」鄺為立說。
突破與倒退
任何現代藝術都是不喜歡被定義的。但是,定義的過程恰恰是理解與突破邊界的開始。經歷了誤讀與混沌之中的探索,中國小劇場因為孟京輝與牟森而為人熟悉。「他們不再在傳統劇場演出,而到北京的工廠中演出,不再用建制的方式來思考舞台硬件的使用。」
牟森因為《零檔案》揚名國外,一早出國發展;孟京輝則被中國國家話劇院吸納,成為了中國劇場界紅人。後來的北京,有了798,有了Living Studio的文慧和吳文光,有了大山子……
但鄺為立卻失望起來,「那時我覺得很感慨,孟京輝進入國家話劇院,風格其實進入了主流。2000年到2003年的北京,劇場瘋狂發展,大家都朝著孟京輝的方向跑。孟京輝一場戲開三十場,其他劇團就一開二十多場,似乎覺得如果只演兩三場都不夠。我當時和林克歡聊天,會覺得很感慨,這不是小劇場的精神。小劇場不是去追求紅的,它應該永遠是主流之前或者之間的一個交流平台,有實驗精神,而不是取悅二十、三十場的觀眾。」
當這一代小劇場領軍人物慢慢「主流」化,鄺為立在新一代劇場人的身上看到了小劇場精神的新鮮表達。
異軍突起:後九七之秀
「申奧成功後的中國,處在前所未有的開放條件下,中國立意要向世界表明自身開放的態度,對於現代藝術以及年輕人的創作都十分包容。加上演員表演不再需要『表演證』,各地方對於年輕人使用非正式表演場地亦管理寬鬆,小劇場的創作一下多了起來。這些作品,也許還未有機會得到正常的發表,但至少給了他們許多表演的演練機會。」
這些年輕的劇場人,與孟京輝等前輩相比,成長於相對和平富裕的年代,「他們多是獨生子女,在經濟起飛的年代長大,像在七十、八十年代長大的香港人一樣,沒有經歷過重大的歷史政治事件。這代年輕人,要的東西和前人相比原來很不同,他們要更大的創作空間,而對做政府工或任職國家話劇院等鐵飯碗不感興趣。網絡使他們比前人更加容易看到外界的東西。他們知道Pina Bausch,知道Robin Wilson,會專程到香港來看藝術節。」
這代年輕創作者,是鄺為立口中的「後九七之秀」,因為對他們而言,所經歷過的最印象深刻的歷史事件,恐怕就是九七回歸。他們的作品,更貼近國際劇場發展的趨勢,沒有過多的歷史包袱,而從當下生活入手,彰顯個人的生存感覺與個性。在中國的小劇場傳統中,他們的表演也許是粗糙的,非專業的,但卻有著銳意求新的強烈渴求。而也許也因為在內地這些作品的發表仍存在一定的難度,使得這些團體仍獨立在主流之外,甚至十分清醒地堅持著與建制保持距離。
在鄺為立眼中,在香港上演這內地小劇場,有其獨特意義。「香港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應該是『中國的紐約』、最開放的平台。」內地的小劇場剛剛起步,並沒有香港小劇場發展得成熟,但那粗糙青澀中折射出來的求知若渴令人動容。
乙城節的藝術總監謝俊興則表示,乙城節這以城市為主題的藝術節正是希望從各城的交流中發現香港城市文化更好的發展路向。這次的「創意中國」,除了小劇場的展演,還有「中國新攝影」展覽和多場內地獨立樂團的現場演出,一起拼湊出中國新一代的非主流文化版圖,也與香港的獨立藝術相映成趣,希望引起更多的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