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學漫步:同是登高望遠 境界各自不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1-08]
放大圖片

黃志強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唐詩三百首》書中收錄了不少登高望遠、寫景抒懷的唐人詩作。其中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五、六言句並用,格調淒傷,至為感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幽州臺,位於今北京西南。戰國初年,燕昭王採納郭隗的建議,築起了用來拜將的高臺,並置千金於臺上,結果,群賢畢至,助燕攻齊,取70餘城。陳子昂於近千年之後,登上昔日風雲際會的幽州臺,感歎像燕昭王那樣禮賢下士的明君固不可復見,後世的賢主亦未及遇上。生不逢時,壯志難酬,難免悲從中來,愴然下淚。詩的前兩句,俯仰古今,寫時間綿長;第3句,登樓遠眺,寫天地蒼茫;最末一句,蒼涼悲壯,抒發懷才不遇之苦悶。而前文兩用「不見」,與後文的「獨」字互相呼應,更有力地表現出個人內心的孤獨感。

 同是登臨遠望之作,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就別具意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據宋人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鸛雀樓位處山西蒲州西南,前望中條山,俯瞰大黃河。詩的前半寫景,意象宏闊,氣勢雄渾,能納萬里山河於短短10字之中。至於後面兩句則表現出詩人欲擴闊眼界、進取向上的襟懷。詩的兩聯均用對仗,最末以一「樓」字點題,極具匠心,惟讀來自然質樸,無斧鑿之跡,加上語言平易,含意深遠,遂傳誦千古,成為不朽名作。

 詩聖杜甫亦有〈登岳陽樓〉詩: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洞庭湖水劃分吳、楚兩國,在岳陽樓上看來,日月星辰都好像飄浮於湖水之上。僅前4句,已將洞庭湖浩瀚無邊的壯觀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到5、6句,筆意忽轉落寞,因漂泊天涯而引起無限感慨,但重彈傷春悲秋、嗟卑歎老的舊調,並非杜詩本色。詩人最終巧妙地將個人流離之苦與憂國情懷相結合,以銜山吞江的氣象,寄寓憂樂天下的心情,寫來情景交融、沉鬱頓挫,甚具特色。

 好書必須精讀。《唐詩三百首》一書有多種不同讀法,覽者固可按詩的體制(如五古、七律、樂府等)逐類研讀,細心體味詩的形式與內容可怎樣統一;亦可就個別詩人的作品,細究其風格特色;復可按主題(如登樓、邊塞、詠史等)分類,探析寫作技法。讀者勤讀深思,於作詩、賞詩之法,自當有所體會。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