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中文大學歐陽偉豪博士最近撰文(題為《正音的標準》)提及他在去年在香港大學一次論壇對粵語正音下的正確、正路和正宗三重意義,文首還引用近代語言學大師趙元任教授在《語言問題》一書中〈何為正音〉一文的跟事實、跟民意、跟知識分子三項根據來支持「三正論」。他寫道:「正確就是參考辭書所記載的語言事實;正路是參考大眾日常慣用的口音;正宗是參考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知識分子的語音。」正確與事實是一對,正路與民意是一對,正宗與知識分子又是一對。驟眼看來,歐陽博士與趙教授簡直心心相印。
實情絕非如此!
歐陽博士的筆法,很有當代歷史電視劇集編劇的作風,趙元任真有其人,《語言問題》真有其書,〈何為正音〉真有其文,「事實」、「民意」、「知識」都有在文中的最後結論出現,可惜除此以外,都是歐陽博士的自由創作。
俗語有謂「看戲看全套」,剪輯精華片段也得有個譜兒,趙氏原文是:「所以照這樣算起來麼,差不多再過三十年可以來一個國音標準的改訂當然得依照法律的手續來提議跟修改,什麼音應該算是已經不存在了,什麼字應該照事實來改。那麼根據事實,根據民意,最好多參考知識階級的;可是你要是拿知識階級的音作標準啊,別拿他們在講台上跟一堂聽眾說話,這個不是最自然的說話。」
歐陽博士引文要考慮篇幅,本無足深責,現在補回上文下理只得知趙說認為標準音幾十年可以一改。但「事實」為何?原來《語言問題》的解釋與「歐陽三正論」大異其趣,趙氏指出:「那麼按照語言學田野工作(潘按:當是field study的中譯,稱為現場研究似較恰當)的規矩,凡是某處本地人對於自己的方言的事實,他是最後最高的權威,你只要查出他履歷是可靠的,的確是本地人,那麼對於發音上,就沒法子跟他辯的,他說是這樣的就是這樣。……講究古音的,覺得這是錯了,不過錯的年代多了,不用說錯了幾百年,就是說幾十年,大家已經就這麼說,就成了所謂叫習非成是的局面了。什麼時候習非才成是,什麼時候還不是?這個很成問題,很值得討論討論。」原來趙說以方言用家的日用發音為事實,歐陽氏則以辭書記載為事實,看來歐陽博士還沒有讀通趙氏原著。
這裡可以舉香港新界鶴藪這個地方為例,藪字在韻書只標「素」音,但香港人於鶴藪的藪必讀如鬥爭的鬥,即趙氏說的語言事實。
歐陽博士積極參與的「粵語正音推廣」原本奉《廣韻》為最重要的標準,現在收起《廣韻》的旗幟,請趙元任助拳,未免顛倒。〈何為正音〉有言:「古時候一般通行的韻書,像《切韻》、《廣韻》、《集韻》之類,差不多跟全國多數的省分裡的讀法不同……」。
推廣「粵語正音」的大學教職員學風如此,可以借用趙氏的說法:「這個很成問題,很值得討論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