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用壁畫讓老圍「活起來」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1-14]
放大圖片

 ■荃灣老圍一間士多外的壁畫「放學圖」。

 除了以微型模型進行保育外,亦有社區組織另創新猷,以壁畫創作保育古蹟文化。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去年舉辦「老圍活過.活著壁畫創作」活動,讓村內小孩及外來藝術家攜手合作,以壁畫創作保存荃灣老圍歷史風貌。由村口牌坊至山上小巴總站一段長達500米的馬路,沿路兩旁由村民及政府「借出」的外牆、花槽和石柱,讓藝術家和村民發揮社區創作精神,一筆一劃繪出老圍村的集體回憶,誓要讓老圍「活起來」。

 荃灣老圍於1669年清朝年間建立,村內有過百間寺廟、佛堂及祠堂。它是西方寺與圓玄學院必經之路,每逢中國節日香客絡繹不絕。但隨著城市發展,新一代逐漸遷出市區後,僅剩下約2,000名居民。而村內古舊建築面貌,亦逐漸被新建的西班牙式別墅取代,圍村色彩日漸淡化。

掌故口述 畫家代筆

 活動負責人陳小姐表示,村內長輩首先會向畫家講述圍村的歷史面貌,例如當年村口一間小學放學後,學生蜂擁到附近士多購買零食的情境;又例如當年村內僧侶人數眾多,他們經常結伴出入的場面。畫家「消化」這些「畫面」後,便發揮想像力,分別在士多外牆及垃圾站外牆繪畫出「放學圖」及「僧侶圖」。

 另外,村內亦有一班6至8歲的「小畫家」參與壁畫活動。他們上過暑期壁畫班後,老師先著各人往村內四周觀察,再讓他們各自繪出對圍村的印象。沿路外牆及石柱上的「土地公公」、彩虹、藍天白雲及飛鳥小花,全都是這班小孩子的純真作品。而負責單位亦會提供「特定主題」,讓「小畫家」和畫家合作。最近,他們還在沿路一條長花槽上合作繪製一幅象徵「團結」的「舞龍圖」。

重構兩代的圍村印象

 這次活動一面讓老村民表達對圍村的舊印象,又讓新一代建立圍村的認同感。古蹟要有「人的參與」,才重新擁有生命力。壁畫活動不單賦予圍村新生命,更消除兩代村民的分歧,增進彼此的感情。

 活動期間,村民無私地借出花槽和外牆,重燃起圍村人的互助精神。區議會及多個政府部門的合作,亦成功打開官民的溝通大門。文化意義上,壁畫活動亦開拓了村內的公眾創作空間,彷彿把老圍打造成三藩市著名的Mission壁畫區。古蹟保育的最大價值,並非單單保留建築物本身,而是藉此保育居民與地區的情懷。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視野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