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諺語悟戲錄:「要演深,通古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1-30]

劉克定

 一個演員,除了在戲劇藝術上有一定進取,還應該在其他方面有所涉獵,如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語言文字,中外文學,史料考證,藝術鑒賞……一方面,能豐富知識,博學多聞,有助於舞台藝術創造,另一方面,可以熏陶氣質,增強藝術修養。中國歷史上,戲劇界能舞文弄墨、博通古今的藝術大家是不少見的,梅蘭芳小楷遒美典雅;俞振飛善畫,花鳥魚蟲堪稱一絕;周信芳不但書法蒼勁,還是個鑒賞家,對書法之道頗有研究……

 中國的戲曲,以古代歷史故事為主要內容,又稱傳奇,現代人稱傳統劇。郭沫若先生說:「寫歷史劇並不是寫歷史……劇作家的任務是在把握歷史的精神而不必為歷史的事實所束縛。」「歷史劇作家不必一定是考古學家,古代的事物愈古是愈難於考證的。絕對的寫實,不僅是不可能,而且也不合理,假使以絕對的寫實為理想,則藝術部門中的繪畫雕塑早就該毀滅,因為已經有照相技術發明了。」(《我怎樣寫〈棠棣之花〉》)這是從藝術創作角度認識「實」與「虛」的關係。但是,這並不是說戲曲可以拋開歷史,可以不必求證,隨心所欲地亂編、戲說。真正的藝術,是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的。郭沫若在談到戲劇用語時,就說到了這一點:「歷史劇的用語,特別是其中的語彙,以古今能夠共通的最為理想。古語不通於今的非萬不得已不能用,用時還須在口頭或形象上加以解釋。今語為古所無的則斷斷乎不能用,用了只是成為文明戲或滑稽戲而已。」(同上)現在的一些新編歷史劇,也有「再見」、「搞笑」、「帥呆」……甚至「晚上八點」等現代用語,半文半白,時古時今,說明編導和演員要加強知識修養,要博學,要求讀四書,知六藝,通古今,似乎難一點,但略知一點歷史知識也是好的,才不至於鬧出這樣的笑話。

 沒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和知識修養,是不能將劇中人物演好、演深的。演曹操,就得讀懂曹操的古體詩作和書簡,懂得他的用人之道,知道他身上有什麼疾患,語言有何特點,——這就要讀點歷史書。京劇演員奚嘯伯為了演好《白帝城》,曾通讀《三國演義》多遍;為了演好《范進中舉》,則仔細研讀 《儒林外史》;為了弄清《空城計》中諸葛亮彈琴的指法,曾走訪古琴專家,虛心求教;他對《論語》、《陋室銘》等,經常研習,從中汲取知識,受到啟示。所以「深」與「通」是有密切關係的,不「通」,就難以達到「深」。

 陸游八十四歲時,寫過一首《示子通》,向兒子談做詩的體會:

 「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 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弘大。 怪奇亦間出,如石漱湍瀨。數仝李杜牆,常恨欠領會。 元白才倚門,溫李真市儈。 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演戲也是一個道理,「剪裁妙處非刀尺」,真正的功夫還是在戲外,演技再高,沒有一定的知識修養,是不能成為「大手筆」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