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藝青年懷大志 選修水利惠農村
本報記者:李浩彰、任智鵬
中國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古時水患頻仍,人民流離失所,大禹為了平息洪水,走遍了九州土地進行治水工作,長年飄泊異地,即使三次路過家門亦不入,傳為佳話。相距數千年後的今天,「現代版大禹」香港大學副校長兼土木工程系講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焯芬,自70年代起不辭勞苦為中國的水利發展勞心勞力,30年來踏遍了內地偏遠地區進行水利工程,辦公室中常備行李箱,準備隨時到工地勘察,被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以「大禹傳人」四字相贈,連其太太亦忍不住笑著埋怨他道:「難怪你經常不回家!」
談到為何投身水利工程事業,李焯芬表示,一切要由文藝談起。中學時代,李焯芬在半山堅尼地道聖若瑟書院讀書。他笑說,那個年代社會並不如現在富裕,當時最大的娛樂便是看書。事隔多年,他依然清楚記得,當時放學後,會沿著花園道步行,經聖若翰座堂,穿過炮台徑,走到皇后大道中,走上那兩間很大的書局,打1、2小時「書釘」。
迷醉文學 心繫鄉土
父親是國文老師,年輕的李焯芬也愛好文學,得過青年文學獎冠軍,堪稱「文藝青年」,蕭乾、蕭紅、端木蕻良、巴金等近代作家的作品都成了他的最愛。透過他們的小說,李焯芬從中加深對內地農村的了解,亦埋下日後投身水利工程的伏線。「這些作家述說農村社會的貧苦災荒,水利可說是農村的命脈。入大學,我希望具體做一點有用的事,所以揀了土木工程,因只有這科有得讀水利。」
1968年於港大土木工程系以一級榮譽畢業,70年再完成碩士,其後他遠赴加拿大攻讀博士課程,畢業之後開始教學工作。至1978年他加入加拿大水利部門任高級工程師,輾轉升任至總經理。
離加返國 甘做「開荒牛」
表面上李焯芬的事業可謂「順風順水」,不過,他並不因此滿足。當時內地的水利工程正處起步階段,原水利部長錢正英連同工作小組多次到加拿大交流「取經」,李焯芬多年在外國累積的專業知識便正好派上用場,為小組擔任翻譯及接待工作,至80年代初,他更獲錢的賞識,正式邀請回國當起「開荒牛」。就這樣,李焯芬便走上發展中國水利工程的道路,一走就走了30年。
由80年代至今,李焯芬參與的大大小小工程數起來亦有20至30個,由選址、勘察、研究、做可行性論證和設計論證等,李焯芬事無大小,只要力所能及一定親力親為,由重慶、湖北一帶的長江三峽,走到河南的小浪底,再到四川、雲南一帶的二灘……中國不少渺無人煙的河山大川,都留下了李焯芬的足印,當中不無辛勞,「有時地方較偏僻要坐吉普車前往,一坐就可能是4、5小時。有時未開發到車路,就得走路或騎馬,試過有好幾次墮馬,好彩無受大傷。」
見證中國水利發展過程
多年來,李焯芬就這樣見證、參與了中國水利日益壯大並完善發展的過程。而他的工作與付出,亦獲得中央政府的肯定,獲中國工程院委任為院士,成為香港極少數院士之一,不過本身篤信佛學的李焯芬表示,他的工作並不為追求甚麼名利,而他自己亦樂在其中。
火紅年代 走遍鄉村修橋築路
60年代是香港發展的起步期,不少民眾生活仍非常艱苦,那個火紅年代的大專學生,對社會的承擔感尤其重。1965年入讀港大的李焯芬,同樣抱有這種服務貧苦的情懷,他是當年「香港大專生社會服務隊」的骨幹成員之一,經常到新界的農村進行文化工作,為孩子講故事、教唱歌、放電影,也多次到窮鄉僻壤修橋築路,為村民的便利出一分力。正所謂「好心有好報」,透過義工活動,李焯芬認識了現時的太太,可說是「意外收穫」。
做義工與妻子結緣
修讀土木工程的李焯芬,成了當年服務計劃的工程師,凡涉及修橋築路的,他都會身體力行繪畫設計圖、釘板等相關工作,「那時要搬泥起橋,暑假連續2個月曝曬,全身都曬黑了,拍(黑白)照也分不到是否背光呢。」1968年在西貢北港村的修橋工作營,李焯芬更結識了志同道合的女生李美賢,後來兩人結成夫婦,「我是營長,她是副營長;我當年還很瘦,看照片認不到呢。」在北港村修的橋已隨年月而廢棄,但仍有不少服務隊的「作品」如蒲台島碼頭、鹽田仔海堤,在近40年後仍屹立,就像隊員服務社會的情懷一樣,「當年的橫額寫著『再到最貧苦的地方』,今次服務完後又會不辭勞苦再到農村去,隊員的想法都是這樣的。」
服務社會不遺餘力
李焯芬到加拿大留學及發展後,積極參與當地華人安老及教育義務工作,近年他又加入了福慧慈善基金會,該會至今已在內地山區興建了200多所中小學校,每年亦資助30家內地大學及師範學院的清貧生,「老義工」一直服務社會不遺餘力。
與徐立之當「孟嘗」加國共推中文教育
多年拍檔 自02年徐立之上任港大校長,李焯芬便一直與其「拍住上」,在他們的合作下,港大亦再進一步躍至全球排名18位,成就驕人。原來港大並非首個二人合作的項目,早在20多年前,他們尚在加拿大時,便已為當地的慈善機構孟嘗會服務,共同管理該會屬下的中文學校,為年輕一代的教育服務作貢獻。
相識安老院 分理東西校
在80年代,當時李焯芬正於加拿大水利部門工作,而徐立之也在多倫多大學進行教研,彼此對義務工作的熱誠將他們拉上關係。李焯芬憶述,與徐是在孟嘗會屬下的安老院做義工時認識,該會為當地華僑成立,致力為數以10萬計的華人服務。除安老方面的工作,具學術背景的兩人也順理成章加入該會的教育組織,並擔任有關管理工作,「孟嘗會有3所中文學校,當時我就打理多倫多的東校,徐立之就打理西校,大家一同管理。」
笑指校長搬檯婣最叻
那時李焯芬是孟嘗會學校委員會成員,也曾擔任主席,每年多次與徐立之會面商討中文學校的整體發展,亦會按當地華人學生程度,重新設計適合的教材,「聖誕節派對、結業禮都是我們3間學校一同舉辦,合作得很緊密呢。」而從這些活動中,李焯芬也「發掘」了徐立之在學術之外的另一長處,「那時的派對會邀請很多當地老人家一同參加分享,我們都要到場為場地佈置;徐立之每次都很落力,搬檯搬婣坒S別叻。」
冀拓專修課程 助內地培訓人才
身兼兩職 今年2月1日開始,李焯芬除港大副校長外,亦要同時兼任專業進修學院(SPACE)院長一職。擔任副校長近8年時間後,他正準備正式引退,繼任人選也已決定,不過,他對新崗位充滿了期待,特別是配合內地的持續進修需求急增,SPACE能從中扮演重要角色,協助內地人才與國際接軌。
與內企及政府部門合作
現時SPACE各級課程的學生人數近11萬,李焯芬指出,香港人的好學勤奮世間少見,為學院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的發展環境,「我在加拿大生活20年,當地人一放工就去釣魚去玩,很輕鬆的;歐洲澳洲新西蘭都係咁,他們都說『Life begins after 4:30』,你估有幾多人放了工還去進修呢?」
他又表示,近年SPACE開始於內地發展課程,更大大開拓專業進修課程的天地,「以管理為例,內地要由以往的計劃經濟系統過渡至能與國際接軌,對人才極之渴求,單是國營企業的人才培訓,都需要認識、參考外國制度,對學院已是好大的市場。」SPACE已有不少課程與內地企業以至政府部門合作,助其培訓內部人才,預料未來也將進一步發展。
兼院長副校長最少2年
現在港大已通過由矯型及創傷外科學講座教授周肇平繼任李焯芬的副校長職位,惟卻未有上任日期,李焯芬笑言,「周肇平還未準備好,大學又叫我怎也要留下來幫幫手,我都唔知要兼任兩邊至何時,可能至少要半年呢。」
李焯芬小檔案
1 9 4 5: 香港出生
1 9 6 5 : 畢業於聖若瑟書院,入讀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
1 9 7 0 : 港大土木工程系碩士畢業,往加拿大升學深造
1 9 7 2 : 加拿大西安大略省大學博士畢業,並留校任教
1 9 7 8 : 加入加拿大安大略省水利部門任高級工程師,處理水利工作,並開始接觸及參與中國水利工程發展
1 9 9 4 : 回港於港大擔任土木工程系教授,積極參與三峽水利工程等多個項目
1 9 9 8 : 升任港大土木工程系系主任
2 0 0 0 : 獲委任港大副校長,先後主理研究及大學關係
2 0 0 3 : 獲頒中國工程院院士
2 0 0 8 : 擔任港大專業進修學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