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冀望融入「十二.五」規劃,鞏固金融、物流中心地位。圖為葵涌碼頭。
【本報兩會報道組北京29日電】北京三月,春寒料峭中即將迎來全國兩會的召開。全國政協港區委員將於明日赴京,參政議政,為國家大政方針出謀劃策。據本報記者了解,早在一兩個月前,港區委員已密鑼緊鼓地收集各種意見和資料,著手撰寫提案,就政策的不足、措施的改善、機制的建立、現象的發現向國家反映社情民意,提出經濟民生、應急機制、文化保育、兩岸關係等四方面的政策建議。
誠如全國政協秘書長鄭萬通所言,港區委員是來自各界別的精英,文化、政治、工商、學術無所不包,他們的意見,自然為中央及各有關部門以及地方上的高度重視。
敢言作風 秘書長感「風險」
他更笑指,香港委員尤其「敢言」,作為秘書長感到「工作有難度」,甚至有些風險,因為如何在會後系統歸納各方發言,回應各類尖銳問題,都殊非容易。
記者走訪本港多名政協委員時發現,徧根文化的委員圍繞文物保護及中華文化的推而廣之作詳細闡述及建議;浸淫金融業多年的財金鉅子亦有意就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的金融合作提出意見;閩籍委員則放眼海西,為國家早日統一苦思良策;亦有委員著眼於國家的高度,探討香港如何配合國家的「十二.五規劃」。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內地百年不遇的雪災過後,委員們除身體力行,捐資獻物期望助萬千災民走出愁城外,亦希望透過經驗分享、措施建議,以期定立應急機制。
集體曝光 提案愈富建設性
全國政協的官員告訴本報記者,不但近年來香港區的全國政協委員在提案方面的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有建設性,而且在另一方面,港人對港區政協委員的熟悉程度也不斷提高。每年兩會期間,所有委員雲集北京「集體曝光」,傳媒高強度報道加上委員作用的日漸清晰及提高,以前的「花瓶」說法早已不攻自破。
坊間評論更笑指,「每年兩會,香港一大半的政商界領袖都在北京,要做回應、找新聞、尋獨家,京城正是最佳地點」。數百中外傳媒的記者駐守人民大會堂,圍堵香港委員,他們的提案不時成為新聞的重點,各有關部委一一回覆委員的提案,凡此皆印證香港委員默默發揮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