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人性化與耗資源 孰優孰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07]

遠大理想 香港理工大學內地生

 在《香港理工大學環境報告2005年進展匯報》中,「節約珍貴資源」一欄裡提到,「雖然理大學生人數和校園活動數目持續上升,但由於電子郵件和互聯網的應用日漸普及,理大於去年減少用紙量。」文字旁邊有圖表顯示了00年以來各年的用紙量。其中04年用紙量約為2.8萬箱,05年則約為2.75萬箱,同比僅減少1.8%。

大學用紙增 無紙辦公難

 但在06年度匯報中,同樣的欄目裡顯示了最新一年的用紙量約為3.1萬箱,同比增長12.7%,並無任何文字解釋。04年的報告則僅囊括00年至03年的用紙量,分別為2.3萬箱、2.7萬箱、2萬箱和2.45萬箱,並以「仍然保持平穩」一句帶過。

 粗略瀏覽3年的環境報告,明顯可看出此報告僅是一份「報喜不報憂」的宣傳性刊物。對於採用的新技術、獲得的新進步、做出的新貢獻大力宣揚;至於失敗退步及不力作為則蜻蜓點水——反正都寫進來了,你也不能說我不全面。

 眾所周知,香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電郵和互聯網的應用早已興起,大學作為培養知識精英的基地,更是新科技普及的主要地點。電郵的出現似可減少用紙的需求,然而影印機、打印機以及傳真機的出現,使得「無紙辦公」仍是天方夜譚,全球用紙量不減反增,大學更是紙張需求的大客戶。因此,我認為大學環境報告裡應作多些探討和反思,那極具實際意義。

隧道裝空調 夜晚如白晝

 晚飯後,我拿著一份註明「環保紙印製」的學校刊物,邊看邊走回宿舍。待回到宿舍,刊物也差不多看完了。等等,吃完晚飯,應該已經天黑了啊?沒錯。但從理大到宿舍的路上,兩條有頂的天橋和一條隧道的照明設施足以滿足閱讀的需要。而且那段四面封閉的隧道,不僅有24小時照明,甚至還有公共空調,夏天製冷、冬天製熱。同學解釋說,天橋、隧道的照明要達到一定的光亮程度,其中一個原因是為市民的安全考慮;隧道中的空調則是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結果。

 在內地,絕大多數過街天橋沒有頂,更不用說照明設施了;地下隧道會設照明設施,但亮度適可而止,且多數沒裝空調。當然,由於沒有像香港常常會為充分利用空間而考慮,故內地隧道數量並不多。可我卻認為這些並沒有對內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響,至少很少聽說有人僅靠路燈照明、會看不清天橋上的路;隧道裡的亮光和溫度也沒有使人抱怨,為何不能達到家裡的水平。我覺得,這些基本設施足以應付每人每天幾十秒的使用率,反倒香港的這些人性化設施在夜間幾乎僅成擺設。

 將經濟學裡「收益遞減」的原則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話,也許天橋上更強的亮度,在某種程度上能使人們在夜間獲得更多安全和保障,但消耗的更多資源與所增加的那一點點安全性相比是不值得的;也許隧道中增加公共空調,能使人們獲得更多享受,但花費的更多金錢與過隧道時那幾十秒的舒適相比是不划算的。

 曾經看到一句話:城市中的很多盲道也許永遠不會被派上用場,但這一設施必須存在,因為這是一個城市人性化的體現。在今天的香港,天橋不僅可以擋雨,還有照明系統。但是不是一定要照得如同白晝,才是人性化的體現?數年前西九龍規劃設計中,竟然有覆蓋面積超過20公頃的天幕,處處可防曝曬避風雨,是不是「人性化」的終極體現?

 在全球資源日益緊缺的今天,我們是不是應當少為自己、多為社會考慮一些,思考一下是否走入了過分追求人性化的另一個浪費極端呢?(標題與小題為編輯所加)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