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07年7月在菲律賓「重慶宣傳周」活動中,重慶市市長王鴻舉(左二)、重慶餐飲商會會長嚴琦陪同菲律賓副總統(右三)參觀「陶然居」展區。
本報駐重慶記者:王長富、仇漩
陶然居集團擁有79家連鎖店、年營業額達15.6億元、66853名員工,已獲得國家工商總局頒發的「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商務部授予的「首屆中國十大餐飲品牌企業」、全國總工會頒發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共青團中央頒發的「中國青年創業實踐基地」等榮譽。
從創業開始,集團就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自覺地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統籌城鄉發展的道路,形成了遠近聞名的「陶然居模式」:以品牌特色餐飲為核心,向前後延伸產業鏈,形成集高效生態農業、現代休閒度假、觀光娛樂業等融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群,實現了「五帶動五轉變」的多贏效果。
帶動農業產業化促進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
陶然居每年需要大量的原輔材料,僅田螺就達2800多噸、乾海椒900多噸、花椒100多噸,另外還需要老臘肉、板鴨、黃瓜乾、芋兒、土雞等四五千噸。集團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的形式,先後在重慶白市驛、貴州紅楓湖和百花湖等地建立了8萬多畝的綠色生態養殖基地,在重慶建立了原料加工基地,每年生產豆瓣、味精、雞精、泡椒、泡姜、泡菜等1000多噸,促進了初級農產品的轉化。
企業原材料的「第一車間」放到農民的田間地頭,農民從分散的個體耕種改變為在大戶或農業公司帶領下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既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又保證產品的綠色環保。集團每年採購農產品2億餘元,形成的產業鏈帶動了5萬餘農民的發展。
2006年,公司投入資金2億多元,在重慶九龍坡區白市驛承包農民土地803畝,按照每年每畝2000斤黃穀的市場價付給農民租金。農民按照標準化要求進行耕種,獲得務工收入。既擴展了土地的增值空間,農民也得到了實惠。以蔬菜為例,比農民單戶的傳統耕種要增收3倍,農民在轉讓土地經營權過程中也由純農民轉變為出租人和務工者雙重身份,獲得了雙倍收益。
帶動農民就業促進就業方式的轉變
集團成立了陶然居餐飲職業培訓學校,已累計培訓了農民工10863名,廚師學員5146名,全國各連鎖店使用農村富餘勞動力佔員工總數的90%以上。2006年9月,陶然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基地」為社會新增2000多個就業崗位。陶然居是培養人才的搖籃,隨著在全國連鎖店業務的擴張,技能型農民就業的足跡走向了全國。
實行制度與情感並重的管理,為員工提供培訓和繼續學習的機會,青年農民實現了從農業到非農業、從本地到外地、從打工妹、打工仔到管理人員甚至個體老闆的就業方式的三級跳:一些優秀員工成長為企業管理人員,一部分人還自主創業當起了老闆。農民工技能培訓、吸納優秀員工家屬到公司就業以及員工享受工齡工資等措施使員工有了歸屬感,使他們融入企業,融入城市。
帶動新農村建設促進生活方式的轉變
興建的「中國重慶陶然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基地」是集農民工餐飲培訓、廚師培訓、物流配送、食品加工、觀光休閒、生態餐飲、園林文化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生態農業項目,建成後,分散居住的農民集中在統一規劃、統一風格、統一建設、統一配套修建的新居,貧窮落後的山村將變為草青樹綠、交通暢達、村容整潔、產業發展的新型農民社區。此項目的建立及全國各地原材料的需求帶動了地方經濟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帶動了一方農民致富,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
帶動城鄉交流促進思維方式的轉變
無公害原材料基地促進了一批農業生產大戶、運輸專業戶、農業經紀人的成長。這些人活躍在城鄉,在千家萬戶的農民和千變萬化的市場之間搭建起了橋樑,同時,也成長為有思想會經營的新農民。在新農村示範基地周圍的農民,依托「金色陽光」生態餐飲搞起了特色農家樂和生態旅遊項目,收入成倍增加。生態旅遊也密切了城鄉人員交往,有利於城鄉思想互通。
帶動餐飲文化建設促進行業發展理念的轉變
餐飲業原料來自農村,餐飲業的發展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餐飲業的員工大多來自農村,成為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重要陣地;餐飲業還與觀光農業、休閒旅遊緊密相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生力軍。由此可見,餐飲行業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有著其它行業不可比擬的直接作用。
作為重慶市餐飲商會會長,陶然居董事長嚴琦,攜手餐飲界同仁,堅持以振興重慶菜、打造中國餐飲品牌、弘揚民族餐飲文化為己任,共同打造「美食之都」。舉辦美食論壇,在文化創新、主題創新、服務創新等方面,不斷提升重慶餐飲業發展水平。倡導生態健康、創新創優的理念,倡導新概念菜系,帶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種養殖業的觀念的轉變,帶動市民飲食文化觀念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