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文彪改善了當地3.2萬農牧民的生活。圖為他在喜遷新居的牧民家做客。
本報駐內蒙古記者:郭建麗、康學峰
目前,全球荒漠化的土地面積,佔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在中國,沙化土地佔國土面積的近五分之一,從西到東綿延萬里的沙漠正在向中華腹地推進。面對危機,內蒙古一家民營企業—億利資源集團,在總裁王文彪率領下,毅然走進世界第九大沙漠—庫布齊沙漠。十年間,億利資源集團修築了五條縱橫貫穿大漠的「穿沙公路」,綠化了數百萬畝的荒漠化土地,控制沙漠近三分之二的面積,整體遏制了黃沙的蔓延,使昔日黃沙瀰漫的不毛之地出現了一片綠意盎然的綠洲。
億利資源集團以一個企業之力,綠化了多半個沙漠,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而王文彪立足沙漠、以沙興業,以產業化反哺治沙的理念,創造了一種環境治理與經濟共同發展的治沙新模式。
10年前被動走上治沙路
庫布齊沙漠是中國境內第六大沙漠,總面積1.9萬平方公里,地處於黃河中游的南緣,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黃河如弓,沙漠如弦,庫布齊在蒙語中就是「弓弦」的意思。庫布齊80%為流動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前推進,不僅吞噬掉大量的草場和農田,也成為北京的沙塵暴源之一,每年傾入黃河泥沙達上億噸,嚴重威脅華北和黃河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
「無路、無電、無水、無訊」的現狀使這裡彷彿與世隔絕,被喻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牧民拉著駱駝去50公里外的鎮上購物,來回得走三天,一次得購半年用的生活用品……王文彪還清楚地記得10年前庫布齊沙漠的真實寫照。
1995年,王文彪在杭錦旗鹽廠的基礎上組建了億利資源集團,主導產業是無機鹽化工。要想救活鹽海子化工廠,必須修建穿沙公路,徹底打通庫布齊沙漠腹地和外界的交通。億利人改寫沙漠的歷史就從這裡開始。
1997年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文彪投資7,500萬元,開始築路。4年奮戰,億利人打破了沙漠不能築路的論斷,5條全長350公里的柏油路縱、橫貫穿庫布齊沙漠,不僅解決了當地3.2萬農牧民生產生活的瓶頸問題,還為企業帶來了生機。
「我們那時修路治沙,只是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必須先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發展問題,被動地走上了一條治沙之路。」王文彪毫不迴避最初的想法。
十年來,王文彪傾注個人精力和企業的部分利潤鏖戰大漠,先後投入資金4億元,在庫布齊沙漠中種植各類喬木10萬畝,種植檸條、沙柳、各類優質牧草200萬畝,種植和封育優質甘草220萬畝。在黃河南岸,億利集團採用企農聯手建設了長242公里、寬5公里的封育黃沙、遏制泥沙入黃河的鎖邊林工程,目前,沙漠與黃河「吻合」段由治理前的40公里變為不足10公里。西沙拐沙漠與黃河相連10公里,治理後只剩五六公里。
總結24字治沙「秘笈」
十年的治沙實踐中,王文彪摸索出一套24字的治沙「秘笈」。以「鎖住四周、滲透腹部、以路劃區、分割治理、科技支撐、產業拉動」的防沙用沙戰略,創造了「路、電、水、訊、網、綠」一體化推進的治沙模式。
治沙必先修路,有了路,沙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得以暢通;並且路修到哪裡,水電就通到哪裡,綠化就跟到哪裡,並逐步延伸。在茫茫沙漠上,王文彪組織農牧民,一棵一棵栽樹、一坑一坑種草,其間的艱辛,是局外人無法知曉的。在治沙的過程中,億利資源集團與當地農牧民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通過農牧民「荒沙廢地」使用權入股、返租倒包和一次性補償的形式,與數千戶農牧民簽訂了合作協議。以圍封限牧、圍封補(飛)播、大自然修復和林草藥集約化、規模化種植的形式,不僅使周邊數萬老百姓受益,也為沙漠生態產業化的形成創造了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