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梅州市委、市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追求綠色GDP,實現綠色崛起。圖為梅州現代化茶田。
本報記者 徐紅 特約通訊員 羅偉章、肖偉光
整個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為梅州工業化創造了千載難逢的良機。是重複發達地區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還是探索一條在青山綠水中跨越發展的新路?梅州市委市政府的回答斬釘截鐵:不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梅州要堅持科學發展,追求綠色GDP,追求「新客都」的綠色崛起!
梅州市委書記劉日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綠色崛起」之路的基本內涵。他指出,「綠色崛起」就是以新型經濟為中心,和諧文化為靈魂,友好環境為基礎,把梅州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轉化為具有充分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的生產要素與發展資本,推動梅州在青山綠水中跨越發展、異軍崛起,努力實現經濟提速增效,文教蓬勃發展,環境更加優美,生活較為寬裕,社會穩定和諧,把梅州建設成為富裕和諧秀美的新「客都」。
「綠色崛起」具有四大基礎
梅州彰顯後發優勢,實現「綠色崛起」藍圖,具有較好的基礎和條件。首先,有前車之鑒。梅州要借鑒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吸取一些地方粗放型發展的沉重教訓,既能實現較快發展,又能保護生態環境,提升文教傳統優勢,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其次,梅州有難得機遇。廣東省委、省政府將在今後一段時期大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鼓勵支持有利於做大經濟總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欠發達地區,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力促區域協調互動發展。同時,將制定實施一系列考核獎懲機制,為推動山區實現科學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第三,梅州有良好基礎。梅州生態良好,擁有難得的無污染山地資源;空間廣闊,經濟發展密度和強度與珠三角相比較小;梅州具有崇文重教的傳統,文化底蘊深厚,人口整體受教育程度較高,人力資源優勢日益凸顯;兩條國道、三條高速、兩條航線、兩條鐵路以及規劃建設的四條高速和兩條鐵路,推動梅州加速構建閩粵贛三邊的現代化交通樞紐,一躍成為內陸與沿海過渡地帶的次沿海地區。
「綠色崛起」注重協調發展
銳意實現「綠色崛起」,並非是梅州一時的突發奇想,而是近年來一以貫之的發展戰略。
2002年底,梅州市委市政府確立並實施開放梅州、工業梅州、生態梅州、文化梅州「四個梅州」發展戰略。其中,「開放梅州」就是不斷解放思想,開拓視野,以世界眼光積極構建全方位開放大格局;「工業梅州」就是以發展新型工業作為梅州經濟發展的核心,以工業的大發展推動山區經濟的大跨越;「生態梅州」就是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促進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文化梅州」就是弘揚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振興教育事業,創新客家文化,建設山區文化強市。通過實施「四個梅州」發展戰略,實現了整個城市的協調和諧發展,一方面經濟發展提質增速,2007年與2002年相比,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3%,高於「九五」時期2.5個百分點;稅收總收入76億元,連續四年超過財政總支出;8個縣(市、區)財政收入全部超億元;另一方面,城鄉環境大為改觀,交通、水利、城建等公共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文教生態優勢鞏固提升,社會秩序持續良好,全市沒有出現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沒有出現重大惡性刑事案件。
實現「綠色崛起」,既是「四個梅州」發展戰略的延續,更是對「四個梅州」發展戰略的提升,更加注重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劉日知指出,實現綠色崛起,具體要做到「八個更加注重」:在梅州整體謀劃中更加注重文教生態,嚴防污染進入、教育滑坡;在工業發展中更加注重重大項目建設;在「三農」問題中更加注重農民的經濟政治利益;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更加注重農業、生態、村建、文化、旅遊五位一體;在城市建設中更加注重宜居環境;在旅遊發展中更加注重體驗旅遊;在民生關注中更加注重「關愛窮人」;在民主政治中更加注重社會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本月下旬,梅州將與南方日報社、廣東省社科院聯合舉辦梅州繼續解放思想推動科學發展高峰論壇,邀請1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為「綠色崛起」建言獻策。
梅州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致力打造新型特色工業基地、現代農業基地和休閒度假旅遊基地「三大基地」,全力謀求科學發展實現新突破,力爭至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超過10%,經濟總量超過600億元;一般預算財政收入超過3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10%;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21個地級市中的排位有所前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