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衛小春(左二)在關節外科和創傷骨科研究享譽國際。圖為他帶領醫護人員巡視病房。
本報駐山西記者:吉曉明、張玉蘭
文革結束後,曾在農村當過「赤腳醫生」的衛小春成功擠過獨木橋,考上了南京鐵道醫學院,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此後,他在骨科醫療之路上一路狂奔,不僅遠赴骨科醫學發達的瑞典,後來還以「海歸」身份返國造福鄉親。從醫逾30年,新科全國政協委員衛小春孜孜工作,並常贏得榮譽與掌聲。
1994年,就職於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的衛小春,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公派留學瑞典林雪平大學醫學院,攻讀骨科博士學位,師從國際著名膝關節病專家、國際膝關節病協會主席Gillqvist教授。那時,他剛過完34歲生日,深感自己毫無年齡優勢,於是拿出「拚命三郎」的勁頭與時間賽跑,深得導師賞識。教授不僅認為他有特強的獨立工作能力,而且還放心將科研課題交他主持。
「拚命」4年獲博士學位
在骨科研究水平發達的瑞典,要獲得博士學位一般要花上6-8年時間,但衛小春憑借其出色的科研能力,用了不到4年時間便取得博士學位,教授不禁發自肺腑地稱讚:「衛小春是在這裡完成博士學業最快的學生,也是我最好的學生。」正如導師所評價,衛小春對骨科方面的出色研究使他贏得國際業界的認同。
關節軟骨一旦損傷,便不能自然恢復,多少年來,醫學界均未有突破。衛小春針對這一國際難題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先後撰寫6篇學術論文,在國際權威醫學刊物上發表,立刻引起世界各地骨科專家的廣泛關注與高度評價。
亞洲人首獲論文獎
1997年,在瑞典醫學大會上,衛小春獲得了唯一的骨科論文獎,這是亞洲人第一次獲得此項殊榮。獲獎後,他的教授興奮地把獎狀掛在研究所的榮譽牆上,並對他讚賞說:「這不僅是你個人的榮譽,也是我們研究所的光榮和自豪。」
衛小春由此聲名鵲起,各種國際榮譽紛至沓來。不僅有眾多國際著名醫學機構招他為會員,還獲得多項科研基金,並參與歐洲多國研究項目。
此後,不少國家的醫學界紛紛向衛小春伸出橄欖枝,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毅然決定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國發展。
不為別國做嫁衣裳
1998年12月,衛小春有著自己的想法:國外的生活、工作條件雖好,但在學術上沒有自主權,研究的課題是人家的,研究出的成果是人家的,自己充其量不過是一名打工者。相比而言,國內骨科研究水平還不高,回國後,不僅能做自己的事,而且所做的事為自己的國家。
回到自己曾經奮戰的山醫大二院,衛小春擔任了副院長、骨科主任、博士生導師等職務,且不斷地承擔主持多項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項目。一項項豐碩的科研成果使衛小春在關節外科和創傷骨科裡成為不爭的權威專家,在中國醫療骨科界享有甚高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