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十七大」新思路 兩會看神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楊春光 海內外力推寧夏「九大」文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17]
放大圖片

 ■楊春光:寧夏文化璀璨繁榮,要著力打造「九大」文化。

本報駐寧夏記者 王尚勇、郎宏偉 實習記者 黃穎

 作為中國唯一的回族自治區,寧夏雖然是國土面積較小的省區之一,但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絢麗多彩的文化。近年來,寧夏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小省區要辦大文化」的發展方向,著力打造寧夏特色優勢文化。2008年是寧夏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開局之年,也是自治區成立50周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將立足跨越式發展,繼續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讓寧夏的文化「走出去」,吸引越來越多的港澳台同胞及海內外各界友人了解寧夏,了解「塞上江南」,擴大寧夏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一個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自身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澱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今年1月份,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春光在寧夏宣傳文化系統領導幹部專題學習班上強調,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寧夏文化建設新高潮上求飛躍,要著力打造以回族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紅色經典文化、以「兩山一河」為代表的大漠黃河生態文化等寧夏「九大」類型文化。

以回族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

 寧夏是中國重要的回族聚居地,回族人口佔全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全區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被稱為中國的「穆斯林之鄉」。從盛唐時期的回鶻,到十一世紀伊斯蘭群眾的大規模遷徙,與當地各民族的融合,再到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廣大回族同胞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並流傳下來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築文化(如同心清真大寺、永寧納家戶清真寺等)、節日文化、婚喪文化、宗教文化、文學藝術(如回族花兒《吆騾子》、《花兒本是心上的話》,踏腳舞、《曼蘇爾》)等,極具地域和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紅色經典文化

 寧夏是革命老區,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留有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紅軍長征及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將台堡、六盤山長征紀念館、1936年豫海縣回族自治政府成立大會舊址、預旺堡西征紅軍總指揮部舊址等等,還有一些書籍、照片、標語、武器和生活用具等各革命時期的珍貴文物。特別是毛澤東帶領中國工農紅軍翻過六盤山後留下的千古絕唱《清平樂.六盤山》,不僅為六盤山增添了一處永久性的紀念景觀,而且為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發展「紅色」旅遊,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利用紅色文化,不斷提高整個紅色文化產品的吸引力、感染力。

絲綢之路文化

 寧夏在絲綢之路上具有重要地位,眾多歷史文物、古跡、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風土人情,直接影響了民族發展、文化凝聚的方式及特徵,也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見證絲綢之路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須彌山石窟、古蕭關、開城元代安西王府遺址和北周大臣李賢墓出土的鎏金銀壺等,擁有極顯珍貴、極有特色、極具品牌的旅遊價值,其「唯一性」與「互補性」的和諧統一,是不可替代的資源與產品優勢。要通過打造絲綢之路文化,向全國、全世界展示寧夏燦爛的文明歷史和與西方文明交融交匯的文化成果。

以「兩山一河」為代表的大漠黃河生態文化

 寧夏地處西北內陸,北部賀蘭山脈拔地而起、直指蒼穹,綿亙250公里,是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部六盤山巍然秀美、風景宜人。九曲黃河穿境而過,長達397公里。大漠黃河孕育的富饒多姿的河套平原,先後崛起了烏桓、犬戎、柔然、羌、突厥、契丹、党項等古老民族。多樣、奇特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寧夏獨特的自然生態文化,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如六盤山風景區、沙湖風景區、星海湖風景區、黃河生態保護區、沙坡頭生態旅遊區等,全國十大類旅遊資源中,寧夏有八大類。大漠風光、黃河文明、湖泊濕地,共同構築了寧夏多姿多彩的旅遊資源,不僅為文藝創作和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元素,也為宣傳寧夏創造了良好條件。

古人類遺址和古生物化石文化

 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秦代時屬北地郡,秦軍在此屯墾戍邊,抗擊匈奴。漢代時又分為朔方和西涼刺史兩部。唐代時屬關內道。因此,境內存有大量的珍貴文化遺存,目前已發現的文化遺存近10萬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4處,館藏文物6萬餘件套。如:侏羅紀晚期、白堊紀早期的靈武南磁灣恐龍化石,亦稱為「中國龍化石」;舊石器時代的「水洞溝遺址」,新石器時代的海原「菜園遺址」;人類原始造型藝術之稱並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賀蘭山巖畫。這些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邊塞軍旅文化

 寧夏是歷史上的軍事重地,交通樞紐,固原有「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之說。一些在歷史上曾經蕩氣迴腸的民族英雄、才華橫溢的文人騷客,如秦朝大將蒙恬,漢朝大將衛青、霍去病,宋代大臣韓琦、范仲淹等等,都與寧夏有著不解之緣。蒙恬築長城,「以河為塞」,禦匈奴七百餘里;民族英雄岳飛「踏破賀蘭山闕」的壯烈情懷;范仲淹指揮的悲壯的好水川戰役,創作出「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的優美詩句;紅軍時期湧現的騎兵師長馬青年和馬思義等一批英雄人物,既是回族人民的優秀兒子,又是黨的事業中堅等等。這些重要的人文資源,都是推動寧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堅實基礎。要借助這些名人、名事,進行藝術創作,努力推出一批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精品力作。

民風民俗文化

 寧夏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民俗、民族、民間及其相互交融的東西非常多。隆德泥塑、剪紙、雕刻,平羅農民畫,固原皮影戲、六盤山花兒、寧夏坐唱,同心清真大寺、永寧納家戶清真寺等回族建築,還有小吃牛羊雜碎等,都是寧夏本源文化的活化石,傳遞著這一塊地域上民族文化的根脈。對這些,一方面要加強對全區民風民俗的收集、挖掘、整理、搶救、研究和保護。另一方面,要開闊思路,通過舉辦民俗活動、開展藝術創作等方式,進行產業開發,達到推進民情文化研究與經濟發展的有益結合和相互促進。

西夏遺存文化

 西夏遺存文化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它是以党項族文化為中心的多民族文化,在其為隋、唐和宋前期藩將的漫長歷史中,兼收並蓄隋唐宋文化的藝術成就,廣泛吸納吐蕃及西域各民族文化內容並加以創新發展,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西夏文化,被列入「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其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王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將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党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還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海寶塔、承天寺塔建築遺址等等,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研究西夏遺存文化,對於了解12世紀前後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十七大」新思路 兩會看神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