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的變法遇上許多困難,最終雖然也做出一些成績,但是總體來說仍屬半途而廢。前人認為問題在於:「推行不得其人,實施不得其法。」香港這十年的「母語教育」做到非驢非馬、不倫不類,最終大有名存實亡的危機,亦可以說問題在於不得其人、不得其法。
僅僅「母語教學」的內容,就可以出現很大的分歧。香港人以粵籍居多,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用廣府話,廣府話就是香港大多數人的母語,本來不應有甚麼疑問,但是偏偏有人認為普通話才是母語,認為推行普通話教學就是母語教學!
其次是母語發音的問題,我們香港發生了震驚整個廣府話語區的「粵語正音運動」,雖然有許多讀書認字的母語用家費盡唇舌,批評教育當局推行的「正音」名正實邪、名正實歪,結果情形完全沒有改善。大部分日常講的廣府話是一套,力排眾議要「全世界」仿效他們怪音的學者和官員又有另一套。可是掌握教育的學者和官員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迴避所有批評和意見。
還有是盲目分割「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在內地這是兩個不同的教學課題,即是我們香港人慣講的文言文和白話文。二者有差異,亦有關連。近年內地的中學課程加強「古代漢語」的學習,反映內地的基礎教育理念重視對古代漢語的繼承,認定學生若要學好現代漢語,必先打好古代漢語的基礎。在香港,二零零七年的中學會考已取消數十年來行之有效的範文考試範圍,論者普遍認同課程設計人在照抄「應用英文」(Use of English)的教學方針,實在有「去中國化」的味道。問題是中英文化有差異,英國學童不必多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仍然可以用簡單英文與人溝通,中國學童如果沒有讀過幾十篇優質文言文,不可能寫得出像樣的文章。
香港式母語教學有這三大誤區,就是教育政策掌舵人不辨方向之過,其他地區推行母語教學時必不會碰到類似的障礙。
最後是母語教學(其實指用中文課本、漢語講授)與英語教學的關係。當年國際專家建議採用母語教學的原意,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改善學業成績。但是在香港回歸時實施的時候,卻在中學階段橫空出世,採用一刀切的手法處理,而不是針對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過分偏重英文而又教得不好的現實。於是令母語教學行動的本身就是斷層。許多幼稚園學仍然受繁重的中英雙語學習折磨,他們要知道橙是orange,蘋果是apple等等。
當然還有「接受母語教學不會影響英語科水平」的承諾,這是一張沒有好好兌現的期票,於是母語教學就成為英文科成績下降的代罪羔羊。過去幾十年香港的中小學生都用了許多精神及時間學英文,效果不佳,需要從另一個角度檢討。純粹推翻母語教學亦不見得是靈丹妙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