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中國改革開放30年 前沿廣東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惠州巨變 跨向發達城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4-07]
放大圖片

 ■惠州是嶺南名郡、粵東門戶,自古以來就是聯繫珠三角與粵東及閩、贛等地的交通結點,地理位置優越。

——二十年成就輝煌 GDP越過千億元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余文蓮 通訊員:高 彬 鄧 真

 「飛速發展、日新月異!」這是外界傳媒近年來對惠州已經習慣了的一種感歎表述方式,惠州市以後發優勢瞄準高端產業數碼電子和發揮港口環境優勢引來的石化項目,奠定了惠州如今的發展格局和未來發展前景,躋身於全國經濟發展一類重點城市行列,城市面貌變化巨大,百姓生活蒸蒸日上,生態環境與居住環境越來越好……一躍成為廣東「千億元」城市俱樂部的「新科狀元」,使這座生機盎然的海濱城市再次引起了世人的矚目。

經歷兩次黃金發展期

 在珠三角各城市快速發展,土地、水、環境資源越來越少的時候,惠州仍能保持青山綠水,土地充足,並以大手筆、大氣魄地規劃石化,發展電子,以強大的後發優勢為珠三角的後續發展探出一條新路。事實上,惠州市依托電子信息產業和石化這兩張「王牌」,已經初步建成珠三角東部現代化經濟強市和廣東省現代石化數碼產業名城。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前期,是惠州迎來的第一次「黃金發展期」, 掀起了構築工業化的第一次浪潮。在惠州市成功引進外資,組建TCL、德賽、華陽等大企業集團之後,惠州的電子工業迅速成長壯大。「十五」時期,經歷了「九五」時期經濟浪潮的影響之後,惠州的經濟更是蓄勢迸發,中海殼牌、南海石化等大項目的投資建設,帶動經濟迅速復甦。惠州優勢凸顯, 中外知名企業紛沓而至,大量的投資資金轉移惠州,惠州電子、石化下游產業鏈條順利銜接。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的數碼電子企業有385家。完成工業增加值210.6億元,佔全市工業比重為47.8%,撐起了惠州工業的近半壁江山,對比1987年,電子工業增加值增長104倍。

 進入「十一五」時期,惠州殼牌石化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投產,石化工業崛起,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惠州迎來第二個「黃金發展期」。據介紹,惠州通過大力開展對外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吸引了大批港台企業和外國資本到惠州投資辦廠,電子、石化兩大支柱產業崛起,惠州迅猛發展,大步邁向經濟強市之路。惠州20年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170.4億美元,至去年末,惠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港澳台及外商投資企業1009家,從業人員47萬人。對比1987年,惠州去年的GDP總量增長47倍,人均GDP 28425元,已經超過國家制定的全面小康標準和國際上劃分中等收入國家(地區)的分界線。設地級市以來,惠州第三產業發展也同樣經歷了兩次高潮,體現了兩次工業化進程的飛躍,去年,惠州第三產業增加值提高至 361億元,二十年增長了51倍。

形成產業新格局

 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惠州形成了「2+4」的工業支柱產業格局,即數碼、石化兩大支柱和服裝、製鞋、水泥和汽車及零部件的四個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產業。1988年惠州地改市以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2517億元,工業增加值二十年增長135倍,在去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高達484多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投資的強勁增長顯著地改善了惠州市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結構。

 基於「組團式」的規劃,惠州對城市區域進行了科學的功能區分並讓其發揮效益:大亞灣臨海區域的石化、港口物流產業基地,原市中心區域的行政、服務、旅遊、科教中心,西湖與濱海石化工業城間的電子信息產業和中海殼牌石化項目後勤服務基地相繼成型。專家分析,從投資結構看,2000年以來,第三產業投資額大幅增加,超過了工業投資,改變了以往以工業投資為主的投資格局,事實證明,惠州經濟正逐步走向工業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工業化和城市化相互推進的加速階段。伴隨惠州經濟的快速發展,惠州的文化建設和城市文明同樣也在跨越。先後獲得國家級的旅遊、衛生、園林、環保、雙擁優秀「模範城市」,以及「廣東省文明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一串「金牌」,呈現出社會和諧、城市和諧、自然和諧的經濟強市的新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中國改革開放30年 前沿廣東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