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4月13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百花周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封面故事:互動新媒體藝術 打破隔閡與民同樂(1653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4-13]
放大圖片

文:鍾欣琦 圖:鍾欣琦、由主辦方提供

 現時講起藝術,似乎跟「悶」字脫了鉤;它反而越來越紅,應該歸功於市場有價,令向來予人曲高和寡的藝術品,亦忽然變得「親民」,受歡迎指數直線上升。

 其實,藝術「親民」還有別的方法,例如透過科技。

 當科技開始走進藝術領域,帶來的衝擊與震盪早於十九世紀末萌芽,闢出了一種喚作新媒體的藝術,演變至今,讓平凡如你我亦能親臨其中,參與或控制藝術品呈現的效果。

 所以,今次入場「睇」這個展覽時,記得先拋棄那些「眼看手勿動」的老規條,更要奉旨「周身郁」和「手多多」;若沒有好好地遵守這兩大天條,恐怕新媒體藝術的精粹就會白白地斷送。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Microwave籌辦的「燈陸.亞高高」聲光互動媒體藝術展,將會展出由英國藝術隊United Visual Artists(UVA)的多媒體互動作品Volume和本地LED(發光二極管)藝術家羅揚文的最新媒體藝術作品「稀孔」。

 兩件作品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殊途同歸。不論是羅揚文創作的稀孔或由UVA創作的Volume多媒體互動作品均用上軟件、LED和聲音作為表達藝術品的媒介;前者是一個半球形結構,由多個突出的錐形組合而成,通過不同的無線訊號如GSM、3G和WiFi,結合LED技術及多媒體編制程式製作,當參觀者走進圓頂內,預設的動作感應器令LED燈作出千變萬化的色彩。

 而UVA的Volume則安設在約132平方米的台階上,設置了46支LED燈光柱,當光柱感應參觀者身體的挪動,影響光柱上LED燈的閃動效果,而且觀眾數目超過某個數目,Volume就會播放英國電子組合Massive Attack特別創作的音樂。

強調互動性

 今次展覽強調入場者主動性的參與,顯示了新媒體藝術的特色,帶來跟觀賞傳統藝術品謹守「請勿觸摸」的截然不同態度,在歐美地區亦正醞釀一股新勢力。

 「藝術跟著時代變遷,亦順著科技走,科技應用到藝術層面將會是一個趨勢。今次所創作的藝術品要與本港有關,而自己回港兩年,覺得香港是一個有動力、反彈力的城市,希望捕捉到香港的活力,而無線電資訊是最易獲取的。」以LED作為其藝術創作媒介的羅揚文說。

 於是,羅揚文首先在銅鑼灣人流最多的地方,用儀器先獲取本地的無線訊號,包括3G、GSM和Wifi,再配合軟件,透過LED燈作為媒介把所收錄的無線訊號化成色彩多變的LED燈,閃亮不同的效果。而入場者除可控制LED燈呈現的變化,亦可透過手機的藍芽訊號參與其中一起製作音樂。

 他坦言,歐洲如德國、英國和美國紐約等地近三至五年,流行利用LED燈做新媒體藝術的創作,以紐約為例,約有三十至五十位藝術家用LED燈做創作媒介,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不算太成熟,目前新媒體藝術強調跟受眾的互動性將會是大勢所趨。

 以成立僅有六年歷史的UVA為例,創作包含三個範疇,包括藝術創作領域、製作設計及軟件工程,結合這些元素,為參與者帶來深刻、實時及互動的體驗作品多數以LED及傳統照明及投射技術製成,配合預設的軟件,令現有的科技可以全新及獨特的方法展現出來。

 UVA的技術總監Chris說明Volume的互動性:「LED光柱不單止吸引小朋友錫錫光柱,對於傷殘小朋友亦然。」Volume曾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展出。

 對於新媒體的最新發展,新媒體藝術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Ascott)曾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首先必須連結,並全身融入其中,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與意識轉化,最後出現全新的影像、關係、思維與經驗。」

 當科技急速發展時,似乎藝術跟科技的關係似乎已悄然跳進另一層次。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百花周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