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英語世界:莎翁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4-17]

韓Sir 資深英語教師

 莎士比亞著作中名句很多,相信最多被人引用的算是這句了: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這是莎翁名劇《Hamlet》(中譯《王子復仇記》)第三幕主角的獨白 (Soliloquy)。劇中這名叫哈姆雷特的丹麥王子遭逢不幸,父王被叔父所弒,母后改嫁叔父。父王鬼魂報夢,通知哈姆雷特真相。哈姆雷特心中充滿矛盾,在不知如何處理這錯綜複雜關係的情況下,內心的掙扎用獨白形式訴諸聽眾。

 整段獨白道出了哈姆雷特的悲傷、矛盾和無奈。 “To be” or “Not to be” 是哈姆雷特要作出的抉擇:行動與蟄伏、承擔與卸責、勇與懦、生與死。

 “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

 默然忍受生命帶來的痛苦?還是採取行動反抗宿命?哈姆雷特的悲傷在母后居然與弒父仇人同眠;矛盾在即使替父復仇成功,也必陷入如何處理母后、面對活下去之困境;無奈在愛恨糾纏、身不由己。

 在獨白裡哈姆雷特數次顯露了自殺的意圖:

  “ To die,to sleep ;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用死亡來終止肉身所需要承受的苦痛是整段獨白出現多次的主題,但是死後又進入什麼世界?哈姆雷特大可選擇自我了斷,但他的恐懼亦來自這未知之數:

  “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所以另一抉擇便是留在人間,並如懦夫般繼續承受苦楚:

  “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究竟哈姆雷特最終選擇了 “To be” 或是 “Not to be”?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原著看看,也可以看電影或DVD版本:1991年齊法里利(Zeffirelli)導演、由米路基遜(Mel Gibson)主演的一套是不錯的選擇,簡化了台詞和加上了電影技巧,節奏較流暢,令人不致沉沉入睡;但是若要咀嚼莎翁的精煉文字、欣賞精湛的演繹、聽聽準確的英語發音,大家就要看1948年羅蘭士奧利化爵士(Sir Laurence Olivier)自導自演的版本了。這套經典名片不單贏得1949年英國電影電視金像獎(BAFTA)的最佳影片,羅蘭士奧利化爵士更取得最佳導演和最佳演員獎。

 看莎翁名劇、學莎翁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your question !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