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方言俚語:「粵拼」之必要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4-24]

郭必之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在中國人的姓氏中,「柯」算是一個稀姓,但我偏有幾個朋友都姓柯。他們之中有一位來自內地,姓氏用漢語拼音寫作Ke。另外三位都是香港人,一位拼寫為 Or,一位拼寫為 Oy,還有一位拼寫為 Ngaw。同一個姓氏,居然有4種不同的拼寫方法。不難想像,由此造成的誤會可以有多深。

 19世紀中、後葉,在廣東地區的一些外國人,為了傳教,或者是學習粵語,替當時的廣州話創製了好幾套羅馬字。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 Eitel 和 Ball 的拼寫方案。今天我們為地名和人名作拼寫時,基本上都是採用他們的系統 (省掉了一些附加符號)。這個系統雖然在香港受到認同,但它並不是毫無缺點的。首先是它不標調。眾所周知,聲調在漢語中是有辨義作用的。單一個 Wong,你猜不到他究竟姓「汪」、還是姓「黃」;Mr. Lee 可以是「李先生」,也可以是「利先生」。第二,它也沒有反映出聲母到底是送氣還是不送氣。不送氣的「張」和送氣的「長」都拼寫為 Cheung。「東涌」的「東」是不送氣音,拼寫為Tung。「通菜街」的「通」是送氣音,卻一樣拼寫為Tung。聲調和送氣與否,對於操印歐語的人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概念。難怪我們的老特首明明姓「董」,外國人總是叫他Mr.「通」了。

拼寫系統 須符當地人語感

 在這個訊息爆炸、什麼都講求效率的年代,Eitel 和 Ball 的系統似乎都有點過時了。那麼,到底怎樣的系統才能配合時代的發展呢?筆者以為:一個完善的拼寫系統,必須符合當地人的語感,一個符號只能代表一個音位。上述談到送氣不送氣的例子,就違反了這個準則。同樣地,「賴」和「麗」一般都會拼寫作Lai。但其實這兩個字有不同的主元音:用國際音標寫出來,前者是前低元音 [a],而後者是央半低元音 [θ]。把它們都拼寫為a,無疑是泯滅了這個重要的語音差異。其次,應該從現有的拉丁字母中直接取符,不要隨便添加附加符號。黃錫凌先生的《粵音韻彙》,大概是最為香港市民熟悉的粵音字典。但它絕不能作為拼寫的標準,因為它其實用了寬式國際音標注音,又用了特殊的符號標調。一個簡單的拼寫方案,可以直接用鍵盤作輸入,就像英文打字一樣的方便。當然,還要考慮到使用者的習慣。Eitel 和 Ball 的方案畢竟已經用了上百年的時間,儘管它有明顯的缺陷,但大部分的使用者都已經適應了。新的拼寫方案,應該在「不作大改動」的前提下作出使普羅大眾可以接受的改動。

 香港語言學學會在1993年提出了「粵語拼音方案」(簡稱「粵拼」)。這套「粵拼」是語言學的專家經過一年的反覆討論而制訂的。它基本上符合了我在上段中提過的所有要求。專家為「粵拼」編輯了字表、又作了很多宣傳的活動。經過10多年的努力,現在已經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就。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